新闻中心

林头人的年糕印记

2025-06-17 16:36

来源:

“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热……”

小时候,外婆总爱抱着我,坐在老家的河沿边,嘴巴里用半绍半普的调儿唱着:“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给我吃块糖年糕……”小小的一块,沾点红糖,塞进我的小嘴里,真甜呀!但这些,已成为了记忆。

外婆家住镜湖新区林头村,那是浙江的一个小农村,淳朴漂亮,村民个个“身怀绝技”。但在四五年前,她拆迁了,从此,那些炊烟袅袅的的幸福村民都住进了小洋房。但很奇怪,妈妈但凡一有空,就会带我回去,我有了惊天大发现:“那里还是有很多人和以前一样生活着。”有的人在一车车卖藕,在道地里(绍兴人对于家门口空地的称呼)扯藕,在用河蚌刮藕粉;有的人在田坂里种着芋艿、茭白……;有的人在大庙里做着年糕,远远望去,炊烟袅袅、热气腾腾,很是忙碌的样子……

那一次,我双脚踏入林头大庙,感受这浓浓的传统乡味——搡年糕。

年糕,是独属江南三尺灶台氤氲的烟火气,是水网遍布、河道纵横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独特的糯米为主要原料。它的制作方法挺是讲究,需要先把米磨成粉,放在那斑驳木制的磨上轧,随着时间的流逝,水分全被压干,成了硬硬的一块。叔叔把它掰成了小小的一块,拿到蒸笼里去高温蒸制,这样就比较容易蒸熟和散热了。蒸熟的粉末滚烫出炉,在机器中“穿入穿出”后,便成了长条形,热气腾腾下出来的便是年糕了,把它进行平等切割,就是我们的手工年糕。但林头村的叔叔爷爷们,可都身怀绝技呀,他们把年糕拿在手上,左一捏,又一拉,再用剪刀卡嚓嚓,一只只福气满满的年福猪、风调雨顺鱼、平安鸡等,在那作坊里出炉了。我很是惊叹,这是什么巧手呀,笑问爷爷,爷爷哈哈笑着:“天天呀,这就叫熟能生巧呀,爷爷从小不读书,不识字,就只会做这个呢!这不是做着做着就像了呀!”

今晚,妈妈也给我们吃年糕了。姐姐是猪油一朵的青菜汤年糕,她说:“这是暖暖的味道”;爸爸是义乌红糖蘸着的蒸年糕,他说“这是甜甜的味道”;我和妈妈吃的是大蒜肉片炒年糕,因为我们两都觉得,那是“香香的味道”……年糕,它是食物中最好相处、最不矫情的一员:可以煮、可以烤、可以炒、可以蒸,还可以配海鲜、配蔬菜、配酒酿、配干果……但不管它怎么变,它都是“林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这不,妈妈刚刚告诉我,林头村成为了绍兴越城区首批技术村。我想,有年糕的功劳,有藕粉的功劳,有王宝和酒厂的功劳,更是那些村民们不忘本、勤劳、踏实耕耘的功劳。

鲁迅小学和畅堂校区四(4)班郭天瑞

指导教师 潘英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宋玥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