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花匠诗人”陆游 痴迷牡丹的家国情怀

2025-06-17 15:53

来源: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的春天,陆游在临安城外的牡丹园里徘徊。那些盛放的牡丹,红的似火,白的如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他伸手抚过花瓣,忽然想起少年时在故乡山阴见过的野牡丹,单薄却倔强地开在乱石之间。那时的他,尚不知这花将成为他一生的执念。

陆游爱花

爱的是花的骨气

陆游一生爱牡丹,爱得痴迷,爱得与众不同。他不是那种只知赏花的文人雅士,而是要将牡丹的根茎血脉都摸透的“痴人”。他在蜀地为官时,遍访天彭(今四川彭州)牡丹,甚至不惜重金求购名品。那些花农见他如此痴迷,常笑着说:“陆大人爱花如命。”他却正色道:“非爱其色,实爱其性。”在他看来,牡丹不似梅兰之孤高,却有“富贵不能淫”的骨气,越是名品,越经得起风霜。

陆游不仅赏花,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记录牡丹品种。他还将这些心得写成了《天彭牡丹谱》,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区域牡丹专谱。详细分类考证天彭70余品种的牡丹,连“状元红”“金腰楼”等品种的花瓣层数、色泽渐变都精确到“瓣逾百,初绽朱砂晕,盛时转绛紫”等内容,如顶级品种‌“状元红‌”(深红色)、“玉楼子‌”(白瓣层叠如楼阁),特殊变种‌“双头红‌”(一茎两花)、“丹景红‌”(产自丹景山)等,堪比植物学家田野笔记。

陆游在蜀地任职期间(1173-1178),发现天彭牡丹不逊洛阳,他在《天彭牡丹谱》中,系统记录当时天彭牡丹的嫁接技术,展现了当地花匠“接花为业”的独特技艺,以及由此推动天彭牡丹成为“蜀中第一”“冠两川”的盛况。字里行间尽是匠人般的专注。

淳熙四年(1177)的一个清晨,成都府衙的后园里,陆游正小心翼翼地为一株新到的“状元红”培土。这花是部下连夜从三百里外快马送来的,露珠还未干透。他蹲在花前,像个老农般絮絮叨叨:“蜀地牡丹,最重接枝之法……”谁能想到,这位以诗名世的放翁,竟对嫁接之术如此精通?

陆游爱花

不惜以命护花

陆游还曾以命护花,冒死移栽洛阳牡丹。据明代《群芳谱》记载,陆游任严州知州时(1186),曾托人从沦陷区洛阳偷运牡丹根至江南。时值宋金对峙,此举风险等同“通敌”,他却作诗《栽牡丹》自辩:“携锄庭下斸苍苔,墨紫鞓红手自栽。老子龙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八旬老翁冒政治风险亲手移栽牡丹,只为“死前见花开”,其痴近乎殉道。

晚年的陆游回到山阴老家,在镜湖山草堂旁开辟“东篱园”,专门种植牡丹。他尤其钟爱一株深紫色的“墨魁”,每日都要去看上几回。有次听说曹州出产一种黑牡丹,便托人千里求购。友人回信说路途遥远,花难成活。他怅然若失,转而亲手栽培牡丹,并自己种下三十株紫牡丹,虽因野鹿啃食未能尽赏,但仍乐此不疲。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其园中牡丹品种包括“玉楼春”“状元红”等名品,部分接穗来自蜀中天彭,侧面印证其《天彭牡丹谱》所载技术。

陆游爱花

诗中常以花入情

最令人动容的是,陆游常把牡丹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以花入情。他在《牡丹谱》中特意记载,天彭牡丹“自中原移植”,又说丹景山的牡丹是“汉时金华宫所遗”。建炎南渡后的文人,总爱在中原旧物上寄托故国之思。陆游看牡丹时,看到的不仅是花,更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汴梁城,是“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未竟之梦。

陆游存世诗作有九千多首诗,但有关牡丹的诗现存不过四十余首。诗中的“人花共情”,常突破咏物诗传统,将牡丹拟人化视为知己!但正是这零星记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放翁形象:他不仅是那个“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情诗人,更是个会在花前驻足、为了牡丹辗转反侧的花匠。牡丹于他,是审美的寄托,是技艺的追求,更是家国情怀的投影。这种复杂的情感,或许只有那个特定时代的文人才能体会。如《赏山园牡丹有感》诗云:“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以牡丹尺寸隐喻中原故土沦丧之痛,自嘲幼年未曾亲见洛阳牡丹,实则暗指南渡士人的集体乡愁。又如《忆天彭牡丹之盛有感》诗:“常恐东风寒瑟缩,却教残雪妒芳华。”晚年隐居山阴仍牵挂蜀中牡丹,将牡丹比作遭风雪摧折的北伐志士,其痴已超越园艺审美,升华为对理想殉道者的悲悯。

陆游既是诗人,又是花匠。他对牡丹的痴迷已远超寻常赏玩,而是真正的‌实践者‌、呵护者:高价购花、著书立谱、亲栽试验,并以牡丹来寄托故土之思、时局之痛‌……

陆游以牡丹入梦的痴态,直到临终诗中的牡丹意象,反映了一个文人的情感投射,也赋予草木以收复河山的政治隐喻。陆游绝笔《示儿》虽未直言牡丹,但其临终前一年(1209)所作《梦游洛中十首》却反复出现牡丹幻象:“一树牡丹开正艳,梦回犹觉佩声寒。”梦中洛阳牡丹与铁马冰河并置,牡丹成为故国山河的碎片化象征。清代潘德舆评:“放翁牡丹诗,十首九恸哭。”这种将个人生死与牡丹荣枯捆绑的创作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八十五岁时,陆游卧床不起。窗外他亲手栽种的牡丹正含苞待放。儿子子聿知道父亲心事,特意折了一枝放在他枕边。老人浑浊的眼中忽然有了光彩,他颤抖着伸出手,轻轻碰了碰花苞,喃喃自语道:“若得中原消息好……”话未说完,手已垂下。那枝牡丹,终究没能在他眼前绽放。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