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晨光微熹,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丰棉村的数字大棚内,58岁的应佰锋正忙着采摘“南太湖”“天宫墨玉”葡萄,剪刀划过果柄的轻响在棚内回荡。向北5公里之外,世海村新居民管理服务中心的灯光次第亮起,南腔北调与包子煎饼的香气混合,交织成独特的乡村晨曲。
这一南一北两处场景,恰如盖北镇产业共富的两面镜子:一面映着葡萄藤上错峰成熟的“甜蜜经济”,一面照着楼宇间蓬勃生长的“物业矩阵”。从数字大棚里的科技种植到乡镇楼宇的业态创新,这片土地正用葡萄的甜与楼宇的暖,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实景画卷。
葡萄架下的“甜蜜密码”:从品种突围到链式发展
“‘南太湖’‘天宫墨玉’都是省农科院的特早熟品种,5月中旬就开摘,比老品种‘夏黑’还要早大半个月,抢鲜价能卖到15元一斤。” 应佰锋介绍,新品引种五年来,亩产稳定在3000斤左右,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上门采摘客。
他的12亩葡萄棚,就像个“时间实验室”:待早熟品种接近尾声,“甬优”正值旺季,晚熟的“阳光玫瑰”“比昂扣”还挂着青果。错峰种植让采摘期从5月一直延续到了10月底。他笑称,一家三口,老婆孩子厂里上班,自己全职种葡萄,刨去各种成本开支,一年的葡萄纯收入也有15万元。而在修剪期和采摘旺季,他还会雇人,工钱日结,一天200元——村中老人发挥余热,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这只是盖北“葡萄经济”的微观切片。作为“中国葡萄之乡”,该镇近年砸下真金白银搞升级,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大棚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传数据;野藤葡萄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还和明康汇连续4年签下直销订单,年产值1.55亿元,亩均收入涨了6000元;2500万元建设的现代农业产研中心像台“共富引擎”,带着40家合作社、6000多户果农搞品种改良,连修剪枝条都有标准化教程。
葡萄为媒,文旅唱戏。该镇还深挖野藤葡萄、围涂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研学+采摘休闲+特色餐饮”旅游路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连续35年举办野藤葡萄文化旅游节,成功创建省4A级景区镇:实现年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亿元。
楼宇间的“造血革命”:从零散出租到物业矩阵
在世海村北入口,T字形的新居民管理服务中心像座小型综合体:底层早餐店飘出包子香,楼上54间公寓窗户晒着员工服。村支书严柏青翻着账本:“去年一期营业房招租,有家报价比底价高了95.7%,二期正在招租中,整栋楼年租金保守估计也有100万元。”这栋楼自2020年投用以来,既当经开区企业的员工宿舍,又开超市、小吃店,日常保洁和水电维修由村民承揽,周边还配备了停车场和绿化带,成了新居民的“生活驿站”。
联合村村民沈泽铭的三层楼房则更像个“微民宿”:一楼自家住,二楼三楼和阁楼隔成21个带独立卫生间的房间,最小的10多平米,最大的 20余平米,年租金收入可达15万元。“我这2017年盖的房子特意设计成出租格局。”他指着走廊里的应急灯、灭火器,院子里的充停一体车棚说道。据了解,这个有着800余户家庭的集镇村,有600多户将自建房改造为出租房。
的确,北傍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近3万新居民的集聚,潜藏着相当可观的租房物业需求。从2018年开始,盖北镇大胆探索闲置建设用地改革,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扶持各行政村实施“一村一幢楼”项目,或建民工公寓,或建营业用房,或跨村购置、联建物业用房,增强“造血”功能。
2020年,幸福兴旺商业中心建成。这让没有土地指标、离经开区又远的夏盖山村看到了机会,拿着区镇两级补贴和自筹资金,在其二楼果断购置了8间营业房,第二年就迎来超市入驻。这让村集体一下增收23万元。
到2022年,盖北镇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如今,全镇各村包括世海村、夏盖山村等已有“一村一幢楼”物业项目18个,并实现了沿街店铺、企业厂房、公寓宿舍、酒店旅馆等多业态经营格局。眼下借着329国道、杭绍甬智慧高速通车契机,镇里正在谋划“2.0版”,力争在2025年让村均收入突破150万元。
不止如此,盖北镇还拉着虞南乡镇搞“飞地”抱团发展物业经济,共享发展红利。目前共实施“山呼海应”工程4个,每年为“山海”两地增收300余万元,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增效。
(内容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 编辑:丁浩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