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个 “文明对话国际日”(6 月 10 日)的临近,绍兴市新昌县南明街道挂帘山村“国际朋友圈” 再扩容。近日,华汇工程设计集团总规划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马亚・阿瑞非到访,在裹粽制香囊、观舞狮腰鼓的民俗体验中,共同谱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活动当日,挂帘山村文化礼堂内气氛热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文艺志愿者带来的舞狮表演率先点燃现场,金黄色狮头随鼓点腾挪跳跃,赢得阵阵喝彩。据介绍,这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文艺队伍为此次活动精心筹备半月有余,力求以最饱满的状态展现乡村文化活力。
马亚・阿瑞非教授深入参与民俗实践,看着村嫂们裹粽子,翠绿粽叶在指尖翻折成漏斗状,填入糯米、红枣后细心捆扎;制作艾草香囊,细嗅草药清香,感受传统工艺中蕴含的自然智慧。“这些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国乡村的节庆文化。” 他在现场感慨道。
挂帘山村的 “国际交流轨迹” 可追溯至今年春节 —— 当时,村里的传统年俗活动吸引各国留学生沉浸式体验写春联、贴福字、炸麦虾等习俗,成为乡村文化 “圈粉” 国际友人的生动案例。此次端午回访,既是对前期交流的延续,更与即将到来的 “文明对话国际日” 形成巧妙呼应。
“从东方年俗到西方节庆,人类对季节更替的庆祝本质相通。” 语桥商韵工作室学生队长郭梦涛分享道,他曾参与春节活动的志愿服务,对留学生们惊叹于中国文化细节的场景记忆犹新,“就像清明踏青与感恩节火鸡宴,看似形式不同,却都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团聚的珍视,这正是文明对话的根基。”
活动现场,“挂帘山村大学生国际传播实践基地” 正式揭牌,马亚・阿瑞非被特聘为基地顾问,并获赠新昌非遗竹编扇作为文化交流信物。该基地将依托高校师生的专业资源,通过多语种影像记录等形式,推动乡村文艺、民俗文化的国际化表达。
“我们希望以基地为窗口,让中国的现代‘村落故事’走向世界。” 新昌县南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村通过 “传统节庆 + 乡村旅游” 模式,已吸引来自多个国家的访客,未来将借助 “文明对话国际日” 等契机,进一步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让现代村落成为文明互鉴的鲜活样本。
(文化特派员包刚君,记者高建峰整理)
作者: 编辑: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