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不仅需要“社区干部+”的单向付出,更需要构建“+”的无限可能
《今日越城》近日报道,倾听需求,解决问题,贴心回访,南门社区服务独居老人有一套“9932”的温情密码。这个被社区干部们牢记的号码,承载着陈阿姨与基层工作者之间长达5年的信任。
读完报道,笔者心头感到热乎乎的:“9932”这四个数字在南门社区干部心中,不仅是一串电话号码,更是一把打开独居老人心门的钥匙。因为这个温情密码背后,折射出当代社区服务的深刻命题:在老龄化加速、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加多元、可持续的社区服务体系?南门社区的实践启示我们,社区服务不仅需要“社区干部+”的单向付出,更需要构建“+”的无限可能,通过整合多元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激发社区活力,构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服务新生态。
社区服务的“+”首先是服务主体的加法。社区工作者何建新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令人感动,但单靠几个“何建新”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当社区干部变身为“万能工”,既修水管又陪购物,既装电扇又听倾诉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种高度依赖个人奉献的服务模式能否持续?而南门社区已初步形成的“社区干部+居民志愿者+社会力量”三维服务体系,值得推广深化。
据统计,越城区现有60周岁以上的孤寡、独居、失独、农村留守等特殊困难老人1000余名,需要社会的特殊关爱。类似陈阿姨这样的案例绝非个别。因此,社区应当成为整合资源的平台,将物业公司、周边商户、专业社会组织、社区能人等纳入服务体系,形成服务供给的“联合舰队”。唯有发动更多力量加入服务网络,才能让社区服务更加完善,让老人们获得更多的温暖。
社区服务的“+”更是服务智慧的乘法。南门社区干部记住“9932”的细心值得点赞,但现代社区服务不能仅靠人脑记忆。在数字化浪潮下,有社区已经建立了独居老人电子档案和需求数据库,也有社区开发了社区服务App,实现一键求助。技术赋能可以让温情服务更高效、更精准。像上海某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若12小时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会自动报警;又如杭州某社区开发“邻里帮”平台,实现居民需求与志愿者服务的智能匹配。这些创新表明,传统的人情味与现代技术流完全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实现有机融合。
社区服务的“+”最终要体现为对制度的保障和加固。温情服务不能只靠道德自觉,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南门社区“两天不见就上门”的做法体现了责任意识,但这类好做法应该升华为制度规范。只有将感人的个案转化为可靠的制度,社区温情才能历久弥新。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感知民生冷暖的神经末梢。从“9932”的温情密码出发,我们期待社区服务有更多的“温情密码+”,以构建更有温度、更有韧性的社区服务生态系统。当每个社区都能做到“温情密码+”时,“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和谐社会图景必将成为现实。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