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优良家风驱散“网络黑话”

2025-06-01 09:19

来源:

当青少年将“栓Q”挂在嘴边,用“绝绝子(太绝了)”横扫一切赞美场景,语言便失去了精准表达的能力,情感交流退化为符号堆砌。抵御这场“网络黑话”侵蚀,优良家风正是最强大的文化疫苗。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家训文化功不可没。司马光家训“积财不如积德”的训诫,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告诫,曾国藩家书成为脍炙人口的家教经典,构建起代际相传的精神谱系。这些家族传承文化基因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让一代代人守正创新。

价值观传递需要仪式感建构。春节写春联的笔墨传承,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中秋赏月的诗意栖居,这些文化仪式构成抵御语言异化的精神屏障。当孩子在清明节跟着长辈诵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传统价值观就转化为语言自觉。

家庭场景是语言教育的天然课堂。晚餐时的话题选择,微信家族群的交流方式,亲子共读时的文本选择,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语言系统。语言重建可从餐桌开始。以家庭为单位设立“无网络晚餐时间”,开展“成语接龙”“诗词飞花令”等语言游戏,让餐桌成为文化传承的阵地。

数字原住民需要文化反哺。家长与子女共同创作“新家训”,将“互联网嘴替”转化为“理性表达者”,把“躺平文学”改写为“奋斗宣言”。上海某社区开展“祖孙语言对话展”,用方言与普通话对照、网络用语与成语对照的方式,构建起代际对话的桥梁。

文化自信培育要扎根生活。可带孩子在鲁迅故里感受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在大禹陵体会大禹治水的勇毅与智慧,在绍兴博物馆领悟勾践卧薪尝胆的智慧与隐忍。通过家庭教育,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优质养分,青少年自然能渐渐领悟何为“胸中有丘壑”,逐渐远离“网络黑话”。

站在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家风建设已成为守护语言生态的文化长城。当“克勤克俭”替代“躺平摆烂”,当“见贤思齐”消解“黑红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重新成为文明的载体。每个家庭都是文化基因的保存库,当千万个家庭的书香之气汇聚,必能驱散“网络黑话”的迷雾,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桃花源”。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张 涛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