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我市举行了首批160余位“科技副总”“产业教授”聘任仪式。“科技副总”主要奔赴企业促进技术攻关,“产业教授”则前往高校推动产教融合。
高校有理论优势,能察觉行业的未来趋势;企业有市场触觉,能第一时间发现社会需求。双方抱团合作,各展所长,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精准把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高校科研方向“有的放矢”,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因此,“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的出现,可谓双向赋能、多方共赢的创新之举。
“科技副总”“产业教授”肩负着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任,人选殊为关键。像“科技副总”固然需要科研成果丰硕,同时也要有服务企业的热心、甘心呆在基层的热忱,总之是既要善于在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也需要深入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真正把论文写在车间里。而对“产业教授”,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唯学历,只求术业有专攻。比如“首席技师”“工匠”“技术能手”等这些在市场大风大浪里搏杀过的人,都可以走进高校课堂。毕竟,他们所带去的,不仅是被验证过的技能,更有他们的人生阅历与感悟。对高校学子而言,如果在人生的关键期,能得到“过来人”的几句点拨,可能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科技副总”“产业教授”要切实发挥作用,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营造良好的以实绩论英雄的氛围。比如要列出工作清单,明确其职责,落实其任务。作为“科技副总”,要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产业技术协作攻关,助力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整合创新资源和优化创新管理的能力。“产业教授”则要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教学及科研工作和活动,帮助高校高质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一句话,“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不能有名无实,沦为“挂名”副总、“客串”教授。
作为新生事物,“科技副总”“产业教授”要想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在新领域如鱼得水,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机制,改善人才生态。比如,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让“科技副总”积极投身成果转化工作;支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团队跟随人才流动,让“科技副总”能够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合理的激励;给“产业教授”以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其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增加实习、实践和实训的教学内容等。只有让他们真正放开手脚,大胆探索,才能促使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丰硕成果不断涌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风 云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