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嵊州的西部,有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至今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虽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这个镇就是崇仁镇。
据《裘氏宗谱》记述:“先祖裘睿于晋建兴四年,随晋元帝南渡,隐居婺州。子尚、义熙中徙会稽云门,世廑耕桑,守以仁义,凡十有九代,聚族六百,人不异居,家不分炊,循规蹈矩,尽绳家法。由是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皇帝敕赐旌表,其号义门,以励风俗。”裘氏家风,以崇尚仁义为本,崇仁之名似源出于此。
崇仁镇西有瞻山,山之巅曰灵峰,峰顶有天然巨石三方,名“弈棋石”。相传东晋高僧帛道猷结庐于瞻山之麓,山上有礼拜石和棋盘石。帛道猷在此地研佛之余,以棋会友,棋艺传入民间,崇仁镇棋风至今盛传不衰。围棋之于嵊州,就像柴米油盐一样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末光绪年间,沈守庚,裘浦南、裘东侯、裘振才、裘素浩等人棋艺不凡,号称“五虎”。
被称为五虎之首的沈守庚,棋风算路精确,善于变化转换,杀伤力很强。沈守庚从小聪颖好学,技艺超群,心胸豁达,喜交朋友。他一生有两大爱好:书法和围棋。书法水平在崇仁镇上绝对一流,有“清晨空腹必挥毫”之说。自少年涉足黑白之道起,沈守庚与镇上的小棋手终日捉对厮杀,如痴如醉,由于他悟性极高,在众多对弈中渐渐锋芒毕露,成为佼佼者。
老五虎之一裘东友,从小酷爱围棋,长成后留学日本,看到当时日本围棋水平远高于中国,萌发要振兴祖国的愿望。留学后,在上海汇丰洋行任职,期间结识一个叫黄道志的围棋高手,回乡后把黄道志介绍给沈守庚。由于沈守庚虚心好学,加上黄道志倾心指导,沈守庚棋艺进步迅速。
1904年,上海有位绰号“秋老虎”的双枪将,即围棋、中国象棋高手潘朗东,在杭州“喜雨台”设下围棋擂台,经过多日设擂,当地棋手皆败北。潘便夸下“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海口。杭州棋界为之动荡不安。杭州棋界为挽回颜面,于是派人到崇仁与海宁请民间高手。
来人在崇仁打听到沈守庚棋艺骄人,人又年轻聪明,便登门相请。因为沈守庚本身对棋艺的热爱及来人的诚挚邀请,于是答应去会会潘朗东。但当时去杭州交通并没有现在这么便利,他是被人雇用“抖子轿”抬至绍兴平水后,乘船前往杭城的。
沈守庚来到杭州,报名攻擂,言明三番两胜制。第一盘两个人都纹秤对座,互致礼数,潘朗东看他不过是一个20岁的少年,眼角露出不屑一顾之色。沈守庚虽然在崇仁棋界棋艺超群,但在上海名将前自己比他如何,心里并没有底,一时心里发慌,忐忑不安起来。但当摆开棋盘,投下第一颗棋子起,沈守庚就告诫自己:“不能浮躁,一手一手来。”
一盘之后,沈执黑子完胜潘朗东。第二盘开始,潘一上来看着凶狠,沈稳健应对,由于战斗激烈,沈守庚满身是汗。最后由于潘少一个劫材,无奈投子认输。沈守庚两胜“秋老虎”后,名声大震杭城。杭城棋界为表示祝贺,赠送给他厚礼和《东瀛围棋精华书录》等书。在此之后,崇仁五虎开始渐渐走向人们的视线。
在以沈守庚为首的“老五虎”之后,又逐渐出现了裘忱法、裘瞿章、沈伯寅、裘法成。裘忱松“新五虎”和裘宝库、裘忱钧、裘方顺、裘培裕“小五虎”。而被称为“新五虎”之首的裘忱法,与沈守庚有着相同的经历。在迷上围棋之后,日日以棋过日。与沈守庚相交,经常与他切磋棋艺,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1915年,上海围棋高手斯霞儿在杭州“喜雨台”设擂,一连数日,杭州棋手个个身手不凡,但没有一个是他对手。于是裘忱法的棋友金源芗邀请他去杭州攻擂。在金源芗的催动鼓舞下,裘忱法跳上擂台。第一盘裘忱法不敌斯霞儿,但心中已经有了分寸。接下来一盘盘地下来,斯霞儿连败,逼使斯霞儿在裘忱法面前称臣。裘忱法在经过杭州这一段时间的切磋钻研和接受棋理之后,棋艺更有长进,一改大杀四方而变得更加细腻起来。
从老五虎到新五虎到小五虎,崇仁的围棋名震全世界,而崇仁也因此被许许多多人所熟知,一代又一代“五虎”将崇仁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发扬。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