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滨海新区的“十元”人才夜校焕新升级,开启“夜校进高校”授课模式,新推出运动、艺术、技能等类别的8门精品课程,均由高校教授和行业名师授课。
“滨海夜校”加量不加价,依然10元一门的公益课,依然10人开班的小班化,软硬件却全面升级。为了迎合人才的文化生活需求,“高校版”公益夜校课程丰富,文有书法、国学、摄影,体有瑜伽、气排球,要学点技能的还能报名时下热度颇高的短视频制作课程。相比于以往强调知识填充的“老夜校”,如今的“新夜校”已不只简单满足人们的“充电”需求,而是不断拓展外延、丰富服务功能,更关注夜校学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交互动需求,使之成为滨海新青年八小时以外的精神家园。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滨海夜校”,说到底是一项人才服务配套机制,关心人才的夜生活,关怀人才的朋友圈,以兴趣为切入点满足人才的求知欲,提高人才的社交活跃度,在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设施的同时,让滨海的人才享受高质量教育服务。让人才“电量”更足,拓展人才的圈层,这何尝不是广纳海内外英才的引才软实力呢。
夜校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要始终坚持与人的精神需求相一致,2.0版绝不是“滨海夜校”的终极版,而是一次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今后的夜校升级空间,至少还有三个方面可以发力。其一,夜校可以数字赋能。譬如推出大数据选课与AI学习教育模式,根据数据分析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应用智能学习系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规划,通过“夜校+直播”实现线下学习、线上补课的协同模式。其二,夜校可以植入本土文化。让外来人才了解滨海新区热爱滨海新区是必须补上的一课,因此课程设置要植入本地文化,譬如方言学习、地方戏教学、滨海新区美食制作等,实现开班有益,促进学员更好地融入滨海生活。其三,夜校可以拓展外延。在为人才提供公益课程的同时,将夜校与社区实验室、社区智库等建设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社群孵化器,为人才在工作岗位之外发挥作用开辟路径。
作者:亦 声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