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破解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突出矛盾问题,主线在于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
第一,修复基础能力,将目光更多地放到民生保障上。
从稳就业角度看,有必要突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重点群体,另一个是技能培训。
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岗位,增强就业吸纳力。重点聚焦产业发展、扩大消费、重大项目和民生服务领域增加岗位,特别是大力推动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带动相关领域就业增长。
另一方面,要着力促进重点群体的就业和创业。当前,重点群体中最为突出的是青年就业困难,以应届毕业生为代表的部分群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要稳住并扩大青年就业,需要抓好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个重点。
从收入看,在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65%左右的情况下,把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摆在重要位置是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出台一系列减轻后顾之忧的举措,覆盖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让“进项增加,出项减少”。
第二,聚焦新趋势新增量,丰富壮大消费新动力。
中国消费市场处于结构升级过程中,既有汽车、家电等传统商品消费的再升级,也有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的壮大。这些增长新动力是新趋势,更是新空间、新潜力。
在商品消费领域,以汽车消费为例:汽车消费正从以首购为主的阶段加速转向以增换购需求为主的阶段,油电转换进入深度调整切换期。其中,二手车市场发展引人关注。二手车交易量已经连续20多年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18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1492万辆。2024年,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达到1961.42万辆,累计交易金额12852亿元。从二手车与新车交易量之间的比例看,国际汽车市场比值一般是1.5以上。其中,美国约为2.6,德国约为2.3。中国的比例还不到1,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服务消费领域,以旅游消费为例:“旅游+”特征日益突出,旅游和文化、旅游和体育等跨品类、多业态融合式发展特征日益突出,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消费升级的主力军。2024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2023年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但文体旅消费的优质供给仍小于需求,部分领域(如博物馆游)的供不应求问题尤为突出。要立足市场趋势、围绕核心需求,大力推动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着力提升全新景区创意、故事场景创意、文创产品创意、研学游创意、文旅节庆策划创意等模式的转化应用水平。
第三,关注品质提升,推动消费供给再升级。
持续推动消费供给品质升级,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一个重要抓手是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比如,结合各地文化特点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发展,吸引更多全球化品牌的首发、首店、首秀、首展落地;以政策优惠、专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支持传统品牌、优势品牌、特色品牌创新发展,鼓励蕴含本地特色的品牌开设首店、区域老字号开发新品。
还应看到,“人工智能+消费”是高成长性新赛道。人工智能对消费的影响呈现渗透性、协同性和创造性三大特征,可以改造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和运行方式,降低消费各环节摩擦成本,提升要素衔接配合契合度,还能够显著刺激“从0到1”的创新,以新供给带动消费新增量,并提速“从1到N”的进程,带来消费领域新革命。
中国具有“千万科技人才+万亿高强度科研投入+大量应用场景反复试错迭代+海量工程推进产业进步”的巨大优势,可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密切协作网络+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综合性价比控制”的竞争优势,在“人工智能+消费”新赛道上抢占先机。
(据《解放日报》 本报有删节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作者:邹蕴涵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