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近日,越城区组织系统“悦伴湾”团队成立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悦伴湾·锐评先锋营”,鼓励年轻干部互学互鉴,汇聚多元视角与青年锐气,聚焦社会热点,擦亮思想火花,撰写具有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引领性的评论文章。本版选取了第一期先锋营的部分观点,与读者分享。
常来常新,以事件思维保持新鲜感;越玩越深,以沉浸体验建立参与感;共生共融,以情感联结打造归属感
乡村文旅经历了初期流量红利后,正面临文化空心化、游客黏性不足、竞争同质化的困境。当“网红打卡”热潮退去,如何才能将短暂的“流量狂欢”转化为可持续的“情感留量”?关键在于跳出“快消式开发”逻辑,通过事件激活期待、体验获得参与、情感打造归属,让乡村从“观光地”升维为“生活场”。
常来常新,以事件思维保持新鲜感。乡村文旅的危机,本质是静态资源开发与动态消费需求的错位。当“我在某地很想你”争相竖牌,当“农家乐+民宿”陷入同质泥潭,唯有通过重构文化表达,才能打破审美疲劳。与城市旅游依赖新建地标、商业体扩建的逻辑不同,乡村文旅需以动态事件破局。事件不是简单的流量噱头,而是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载体,通过周期性策划“稻田艺术节”“古村戏剧季”“清明采茶赛”“冬至长桌宴”等活动,乡村得以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持续制造“熟悉的陌生感”。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乡村能用时间“编程”,重构游客的期待:当春夏秋冬随二十四节气流转,游客在一年的长途中形成轮复一轮的常来。
越玩越深,以沉浸体验建立参与感。乡村文旅的发展困境,不在于资源匮乏,而在于表达失语。城市文旅正通过科技赋能打造虚拟沉浸场景,而乡村文旅本就拥有沉浸真实世界的天然优势。然而,多数乡村项目将文化简化为建筑仿古、器物陈列、生硬标语,这种冰冷的呈现,割裂了乡村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抽身而回,你是会记住乡村的介绍,还是会记住参与而成的手工制品、亲手采摘的茶果?游客不该被固化为价值链条末端的消费者,单向服务与付费关系注定难以形成持久黏性。让游客惦记的核心在于构建参与体验机制,让他们从“拍完就走”变为“来了就干”,如体验插秧获得技能认证,参与环保能化作积分储蓄。当游客在春天带走自己炒制的茶叶,在秋天收获自己播种的稻米时,乡村旅游便完成了从“交易”到“交情”的转变。
共生共融,以情感联结打造归属感。城市旅游依托标准化服务与景观奇观,而乡村旅游则更依赖于情感契约。乡村文旅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游客带走多少特产,而在于他们留下多少牵挂。当“打卡式消费”升华为“持续性责任”,当“观光行为”转化为“生活参与”,乡村便从旅游目的地蜕变为情感共同体。不妨将游客冠以“临时村民”的身份,通过土地认养、古树监护等契约,使他们与特定人或特定物建立责任关联。这种情感联结模式颠覆了传统旅游的“旁观者逻辑”,让乡村成为游客情感版图中的精神原乡。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