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二维码

2025-05-27 15:51

来源:

林鑫华:让精确医学造福家乡

“绍兴是我的家乡,能够在家乡需要我的时候回来,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2023年,发育生物学与干细胞生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复旦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林鑫华出任复旦大学曹娥江创新中心主任。

这位从绍兴走出去的国际顶尖生物学家,在外辗转40余年,回到家乡投入精准医学领域,不断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突破,为绍兴“大健康”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在家乡再次起航

5月22日17点30分左右,刚刚结束会议的林鑫华兴冲冲地致电记者,普通话中带着非常浓郁的上虞口音,声音十分清脆、洪亮。言语之间,透露出睿智和乐观。

1962年,林鑫华出生于上虞区章镇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他就是邻居眼中“别人家的好孩子”。1980年,林鑫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生物系,1984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他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毕业后进入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后成为该院终身教授。2008至2009年期间,作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林鑫华毅然返回祖国,投身国家科学事业。

“回国后,我一直想为家乡学点事情。”林鑫华说。2016年,林鑫华出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在第二任任期内,上虞区与复旦大学开启校地合作,他受学院委派,于2023年出任复旦大学曹娥江创新中心主任,“家乡所需的,正是我所能的,离开家乡四十多年,终于回家,能为家乡未来发展作贡献了。”林鑫华对此感慨万千。

林鑫华表示,过去的几十年,酒缸、染缸、酱缸为绍兴创造了财富,未来,需要在保留“三缸”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用其创造的财富开拓新的产业领域,这也是他回来“创业”的一大机遇。

“我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使命,接下来,将在家乡实现成为一名创新型企业家的梦想,家乡是我再次起航的最佳选择。”林鑫华通过复旦大学曹娥江创新中心这个平台孵化了启曜生物医药(绍兴)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家乡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启曜生物医药(绍兴)也得到绍兴名士之乡项目的支持。

聚焦精准医学产业

5月9日至10日,由国际类器官学会(ISFO)联合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国际类器官大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全球数十位类器官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领袖,共聚一堂探讨类器官技术的前沿进展、临床转化与跨学科合作等。林鑫华作为国内外类器官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大会主办方负责人,主持会议并作了主旨演讲。

他介绍,类器官技术是精准医学领域的重大技术发现,是近十年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领域的前沿突破点之一,已成为医学科研的核心焦点。所谓类器官,通俗地说就是一种在实验室中通过培养细胞而生成的三维结构,这些结构能够模拟人体或动物体内某些器官的功能和特性。

4月10日,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一项重磅公告:计划逐步取消对单克隆抗体和其他药物的动物实验的强制要求。这也意味着,“零动物实验”新纪元即将开启。消息的公布,为类器官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林鑫华说,类器官在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和精准医疗等领域具有关键性应用,在模拟人体结构和功能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回到家乡后,他和团队埋首于类器官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并将目标注视在家乡的精准医学领域。与上虞区的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让自己的科技成果运用在临床,推动这些医院的医学研究。

成为“科学家的合伙人”

精准医学主要包含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防三个核心部分,其目标是提高临床诊疗精准度。林鑫华介绍,与传统医学相比,精准医学可以通过精准优化诊疗效果,避免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减少一些无效或者过度的医疗;明确罕见病病因并寻找治疗方案等。

未来,复旦大学曹娥江创新中心计划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在精准医学开拓,并将建立基金为未来的企业科技创新赋能。同时,也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速优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复盛生命科学园、精准医学产业园项目已经启动,将为绍兴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注入更多尖端血液。“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仍需突破‘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链条壁垒。”林鑫华说,复旦大学曹娥江创新中心将为成为“科学家的合伙人”而不断努力,做大做强转化平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更多科学家放心把科研成果落地上虞,携手探索建设精准医学产业的先导区。

采访的最后,他表示:“医学是为健康服务的,未来,我将继续深耕精准医学,造福家乡百姓。”

名片:

林鑫华: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家,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期利用模式动物结合类器官技术,研究信号转导与表观遗传在胚胎发育、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和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其系列原创工作在Cell、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Developmental Cell等国际期刊发表80余篇,相关成果编入美国大学教科书,是生物学和生物医药领域“高被引”华人科学家。

Remo:  架起中外交流合作桥

在绍兴众多的外籍科学家中,绍兴铢海外国人才集聚区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浙江(绍兴)外国高端人才集聚区外方负责人Remo Proietti Zaccaria(简称Remo)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外合作交流使者。

这位来自意大利的科学家,用7年时间,在绍兴搭建了一座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吸引众多来自国外的高端人才到绍兴创新创业。

服务中小型外国企业

走进毗邻柯桥区金柯桥大道的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核心板块的集聚区,迎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欧洲小镇风情,这让很多海外高端人才“归属感”和“亲切感”十足。

2017年,绍兴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在柯桥区揭牌成立,Remo是集聚区里进驻的第一位外国高端人才。“来绍兴前,我在吉林长春、浙江宁波等地工作过,相比之下,绍兴更适合发展。”Remo于2007年来到中国,2016年,从东北“转战”宁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现在的园区负责人张剑平相遇,由于理念契合,在张剑平邀请下,Remo来到了柯桥发展。根据创业经历,他坚信柯桥是外国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相比上海、杭州,绍兴城市虽小,Remo表示,他想做的是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主要服务中小型的外国创新创业企业,绍兴的环境和政策,相对比较契合需求。经过几年的发展,该集聚区先后荣获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浙江对外开放40周年标志性事件”、首批“浙江院士之家”、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浙江省海外科技工作者之家”等称号和荣誉。

在Remo的眼里,绍兴是一座非常美丽而友好的城市,热爱旅游的他走遍了绍兴的大小名胜古迹,他对王羲之、鲁迅等名人也能用英语比划着评价一番。他还被绍兴的风土人情吸引。“绍兴人非常友好,走在路上、常常会有人和我打招呼,这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说到这,Remo笑得很开心,还比划了好几下“hello”打招呼手势。

精准匹配专家与产业

Remo每年有4至7个月的时间驻扎在园区内,每次一到绍兴,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立即走访他所服务的各家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成果转化等情况。

在园区内,Remo承担着“技术顾问”的责任,为这些企业出谋划策,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有人曾好奇地问,“Remo,你长期深耕微纳米器件的研究及在航天航空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这些领域与绍兴的产业发展相关度并不高?”他答:“我博士读的是物理学,因此以物理学科为基础的产品开发、科研等方面,我都能够给予一定帮助。”

在同事心中,Remo更像一个“和平大使”。因为热衷中外合作交流,柯桥区搭建中意联合人才科技创新中心平台时,他主动申请成为负责人。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朋友圈”优势,为柯桥引进了多名优秀的外国高端人才,让该平台和众多国际民间科技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该平台根据专家的特长及地方产业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为双方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对于想创业的外籍人士,协调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创业支持。

2024年初,来自法国的外国专家吉恩·盖伊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芯片设计上协作,攻克了芯片功耗中“卡脖子”难题,探索以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这位专家就是由Remo引荐入园区的。

目前园区内共有30多家外国企业,汇聚了来自法、意、俄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人才40余人。

让更多的外企认识绍兴

采访中,Remo也谈到不少中外企业合作的“瓶颈”,比如,国外企业对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熟悉,企业落地绍兴后,因为理念等问题,出现单打独斗的情况。

“我认为,外国企业如果要打开中国市场,需要有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只有双方彼此加深合作,外国企业才能扎根中国。”他坚信,合作才能双赢。因此,每次有企业进驻园区,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建议对方找一位“中国搭档”,这样可以让企业发展更顺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柯桥区探索打造国外人才集聚区、推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形成了“以外引外、以外宣外、以外助外”运行模式,持续吸纳高层次海外人才,促进优质海外项目集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注入外资引擎新动能。

对于这种模式,Remo表示肯定。今后,他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引入外国企业和人才,并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发展,“这些企业和个人发展好了,他们回国后就会将这些情况告诉家人和朋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绍兴。”他说,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绍兴、肯定绍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名片:

Remo Proietti Zaccaria:浙江省特聘专家,意大利技术研究院空间中心(由欧洲航天局和意大利航天局共同资助)总负责人,意大利技术研究院未来能源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浙江(绍兴)外国高端人才集聚区外方负责人。主持包括欧盟FP7计划、欧盟航空航天局资助项目等欧洲重大科技合作计划,科研总经费超过4000万欧元。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