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里的汤汁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摊位上各式小菜任君挑选,服务员的吆喝声不绝于耳,选购的客人排成长队……最近,在绍兴柯桥的不少饭店门口,这样烟火升腾的画面多了起来,市民除了去菜市场买菜,还可以选择到饭店门口“买菜”。近年来,随着餐饮行业不断“内卷”,许多以往专注于店内经营的餐饮企业纷纷在店外设立摊位,开拓起社区便民熟食外卖业务。
消费者对外摆餐食买账吗?餐饮企业的“外摆风”始于何处?“外摆风”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层逻辑?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调研。
生意闹猛:外摆菜品限时售罄
“鱼圆1元/个,酒酿馒头2元/个,卤鸭39元/份……”5月23日下午4点不到,记者来到“好灶头”(金地店)门口,看到店门外一排熟食外摆摊位已经支了起来,前来购买的顾客排成长队。“柯桥金地店、和天地店和福全店都做外摆熟食,每天下午4点-5点半营业,菜品和我们店内的别无二致,所见即所得,欢迎选购。”现场,穿着制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抖音直播间里介绍菜品,队伍末尾还有一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给现场的顾客分发口罩,“我们做的是‘进口生意’,不光饭店自身要注意饮食安全,也要提醒食客注意食品安全与卫生。”
市民李师傅住在柯西,“好灶头”(金地店)外摆餐饮以来,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平常懒得烧或者是有些菜处理起来太麻烦,我就过来买现成的,回去再煮点米饭、烧碗素菜就行了,图个方便省力。”李师傅坦言。
同样的时段,在钱清街道的“忆江大院”门口也有这样一处外摆摊位,新鲜出炉的菜品飘散着香气,引得过往路人驻足。“我们已经外摆了一周时间,刚开始以为买的人不多,现在每天下午3点50左右开摊,到5点50分左右全部卖完了。”“忆江大院”负责人孔月芹告诉记者,外摆并非简单摆摊,而是品质餐饮的延伸,门店外摆的菜品也都严格对标堂食标准。
4月以来,柯桥街头不少餐厅纷纷在店门口开辟了外摆摊位,将原本仅供堂食的菜品“搬”到了店外,以熟食、半成品形式售卖,价格和分量针对家庭用餐。这些餐饮企业每天出摊营业时间2小时左右,外摆摊位生意最好的时候颇为可观。前来选购的市民观点比较一致,到餐厅门口的摊位来排队消费图的就是实惠和品质。
政策东风:外摆是以变化求生存
为何餐饮企业纷纷选择开辟外摆业务?经过走访,记者发现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影响。“现在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餐饮业也一样。中午的生意相对没那么忙,厨师的时间也相对空一些,做外摆的盈利虽然不如喜酒寿宴、商务宴请这类堂食多,但也增加了一条营收渠道,对我们店来说也是一种宣传,提升菜品的曝光度,潜移默化中也能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滨海人家”负责人曹春芳寥寥几句道破了其中的“奥秘”。
与此同时,当市场智慧遇上政策春风,也为餐饮外摆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在今年的3月16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3月18日,浙江省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宣布,浙江将实施提振消费七大行动共29条举措,其中就包括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利用自有场地进行外摆促销,支持符合条件的临街商铺开展外摆经营,还协调解决外摆集中区停车难问题。
乘着这股东风,餐饮企业外摆最早在杭州兴起,如今,这股风也吹到了柯桥。从曾经的“齐门经营”到“市井摊头”,饭店、餐厅外摆实则是餐饮业在当下求变、求新的必然选择。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规模不大的外摆摊位在方寸之间其实也创新了消费场景,外摆摆的是各式各样的菜品,聚的是八方往来的人气,升腾了城市烟火气,这一现象更是提振和扩大消费政策影响之下“接地气”与“精致感”融合的生动注脚。
现象背后:机遇与挑战共存
近几年来,一些全国闻名的餐饮企业“出摊”其实也不在少数,例如“海底捞”从2023年起尝试在夜市外摆,结合区域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多个城市开设了海底捞露营火锅、海底捞夜宵外摆等户外业态;“麦当劳”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也都曾有过摆小摊的尝试,小摊产品以固定套餐为主,比如早餐时段的“10元盲盒”等。
餐饮业俯身出摊外摆是连接餐饮业与大众消费的新纽带,也形成了消费降级下的品质与实惠的“双向奔赴”。那外摆会是传统餐饮业在当下形势的“安全出口”吗?记者也咨询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商学院博士生导师唐根年教授。唐教授表示,传统餐饮业主动下沉大众市场,将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后厨利用率,还能让消费者以相对实惠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餐食,形成双赢局面。“传统餐饮甚至是一些高端餐饮外摆出摊在近几年里逐渐增加,丰富了消费场景,激发了消费潜力;其次是企业方利用存量空间创造增量价值,对城市商业活力起到有力推动。”唐根年说。
唐教授也提醒:“餐饮外摆首要的就是食品安全和卫生,企业务必要保障该要素;其次就是在享受商业活力的同时,大家都应该共同维护一个安全、有序的商业环境,不应影响周边交通、市容等,努力找到秩序与烟火气的平衡点。”
天色渐渐暗下来,一座城市的消费活力,却在这方寸摊位间悄然重生。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丁浩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