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叶乌篷,潺水清朦,蒙城山水,水饰江南。青苔阶上,回望绍兴,江南的氤氲水汽濛濛地充斥在空中,在眼前咻然幻变成一道雾帘,似真似假,隐约中彷然若现那些江南名士在向我挥手致意,悠悠历史在我眼前铺展,浓浓文韵在我心中荡漾开来。
绍兴,以其柔和的臂弯孕育了一群铮铮铁骨的革命者。
走进鲁迅故居,小厅内整洁地陈列着周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弃医从文、呼吁呐喊的身影跃然眼帘。具有革命思想和民族大义的他在著作中描绘了一个“吃人”的世界。《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作品电照风行般揭示了当时整个民族病弱、麻木不堪的社会状态。他的目光尖锐地穿过黑暗,他在彷徨,在呐喊,在沉默中爆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是他一生的写照。
再往深处走去,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带着绍兴特有的历史文化韵味映入眼帘,不论是丝丝纹理构筑的木制凳椅,还是斑驳点点的苍老墙台,又或是古色古香的德寿堂,抑或是象征水乡温情的乌篷船,在濛濛细雨中,无不透露着文韵绍兴的典雅,庄重,颇悦人目。
踏入蔡元培故居,浓浓学术的光芒在我眼前熠熠生辉,我恍若隔世,看见蔡先生弘扬美育,谆谆教导莘莘学子的场面。“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他虽一路风风雨雨,却依未坠爱国之志,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开展补充丰富营养,与鲁迅先生勠力同心,大力推广创新思想。
正对大厅,蔡先生的半身雕塑令人耳目一新,和蔼的面庞,睿智的眼神,微微弯起的唇角,搭配着充满民国气息的衣衫,文学气质扑面而来。在前厢房中,罗列着蔡先生的生平史迹,其平铺直叙的分布与绍兴江南宋明时期的古建筑佳偶天成,随处的砖木、青石、乌瓦,更添古朴。
出入秋瑾故居,宛若置身于武昌城下,朦胧中似听见那一阵阵激烈的枪声,思绪被拉远到辛亥革命的那些岁月。秋瑾小姐受女学思想的指引,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而牺牲的贞洁烈士。面对封建势力的威逼利诱,秋瑾小姐没有半分的畏惧,她高昂的头颅永远不会向敌人低头,她铮铮的铁骨永远不会向敌人屈服,纵使慷慨就义,她的精神也仍然流传在我们心中,为柔情郁郁的江南增添几分刚毅的色彩。
眼前秋瑾小姐的半身雕塑将我的思绪拉回现代,饱满的脸颊彰显她的自信,坚毅的眼神反映她的勇敢,她短短三十年间的生命却让世人永生难忘,“碧雪丹心,永垂清史”。
绍兴的江南水乡,恬静淡雅,本该是柔和优美的象征,但却是柔中带刚,以其独特的人文底蕴耳濡目染地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唤醒他们尘封麻痹的内心,为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绍兴,以其璀璨的历史养育了自己独特的山水文化。
初见东湖景区,乌瓦高楼、崖壁、湖面、石桥的有机结合,奇特而有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诗中的场景进入了现代,一时分不清是画还是现实。沿着小桥而上,越往上,底下的水流反而愈显清澈,青苔依附在石桥墩子下,郁郁葱葱,更觉清隽。登上揽月桥,湖底风光一览无余,青葱的古木与杂乱张扬而自由的绿草在湖面上倒映出它们修长的身影,与岁月一起,尘封在这抹静谧之中。
东湖的悬崖峭壁不同于其他地方,站在底下仰望着,活脱脱带上了水墨的色彩。深浅不一的壁垒衬着旁边稀疏的几艘乌篷船,整体以乌色为基准,偶尔的那几抹绿在这灰蒙蒙的一片中愈发鲜艳,给清丽哀愁的江南绍兴带上了几分生机。
偶然撇见的几处忙碌的身影,那是使舵人在驾驶着乌篷船,黯黯的水波被他们卷起层层晕圈。在水天一色的背景下,他们的背影尽显绍兴人的勤恳辛劳,在这薄雾晕晕的涟漪中,伴着潺潺流水和悠然之外的桨声,谁看了不被引入这处世外仙境呢?
留恋东湖景区独特的山水奇石,但也迷恋于兰亭景区的曲水流觞。
“坠入暮云间,行至朝雾里”,淅淅小雨中的兰亭,有着儒雅古朴的文化氛围,心旷神怡间仿佛闻见笔墨的香韵,脑海中不觉浮现王羲之撰写书法时意气风发、下笔如有神的神情。在潇潇竹林中幽密的小径,满腔的竹叶清香仿佛进入了鼻音,匆匆惊鸿一瞥,充满书香韵味的笔墨亭伴着印刻豪放楷书文字的石碑,沉醉在山水间,就是这样的灵气和墨香,为绍兴江南雨镇带来了更多的诗意。
绍兴的江南,不仅有柔中带刚、富有韧劲的人格特色,也有墨水千里、奇幻独特的书香和山水文化,真可谓“灌木丛篁傍水幽,淡烟晴日漾芳洲”。
绍兴,一座没有边界的文化古城,倾荡着宋词的遗韵,润泽着万物生灵,我踩着青青台阶往上,岁月中的江南倒映心底的柔软,氤氲的水汽笼罩着湖光潋滟中的乌篷船,丝丝的细雨在身旁苒苒作响,我拾级而上,与这一片光景融为一体......
作者:王尔婕(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