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又见兰亭

2025-05-16 17:11

来源:

雨还是簌簌的落下,打在竹林里的石板路上。兰亭在远处的山林中,若隐若现,我向前走去,置身竹林与微雨之中,感受历史于此的珍贵和厚重。

兰亭,江南的一方山水佳境,竹林清幽,溪水潺潺,青翠片片,薄雾冥冥,烟雨蒙蒙,如诗如画。风拂过竹林拂动瑟瑟心弦,空气中都能嗅到清新湿润的香气,花香和书香交融弥漫。漫步在兰亭竹径,我心悠然。

兰亭的有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得彰于书圣王羲之所写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邀集友人,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兰亭举行雅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坐在萦回曲折的流水旁,让盛满佳酿的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便要作诗一首,如若作不出,便要罚酒——是为“曲水流觞”。

这篇《兰亭集序》虽仅有三百四十二个字,篇幅不长,但就是这不长的三百四十二个字,成为了流传千年的书法佳品和散文佳作。一篇简短的书法散文,却将兰亭这个小小村落变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化重镇。从此成为后世无限追忆的风华盛事。它像是魏晋的一个符号,标志出这一时代的风雅与酣畅;也像是一个幻影,投射在千年的历史间,以不同的形式回响与再现。

兰亭集序倾注着一代文人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其文韵墨痕流溢着蕴涵深远的人文精神,让后人敬仰。兰亭,融灵秀的山水风光、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千古流芳。

相传当年越王勾践曾在这里种过兰花,汉代这里曾经设驿亭,称作兰亭。兰亭,这一方飘散着墨香的书法圣地,自然美景和文化美质相互交融,相映成趣,吸引来中外游人如织。漫步兰亭,但见亭苑其实并无太多的兰花,而是处处竹影婆娑,曲径两旁,通幽之处,密密匝匝满眼竹篁,清风徐来,竹林飒飒,摇曳多姿,龙啸凤吟。游缰信步,见西厢湖水涟漪,东边溪水潺潺,水岸边、山石间有草亭数间,隔水遥相呼应;绕过一处山林,又见一处小桥横波,其桥身如虹,桥洞如月,桥上面雕栏玉砌,晶莹剔透。步移景摇,兰亭的一景一物尽可人意、尽可入画。

不多时看见一池如兰碧水,水中有一群白鹅或曲颈向天歌,或红掌拨清波,正优哉游哉水中。池边有一座小亭,亭中镶有碑石,石上刻有“鹅池”两个斗方大字。据说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分别所书,故有“鹅”瘦“池”肥之别,笔法迥异,史称二王合璧。鹅池水盈盈清澈,流觞亭古朴而苍凉,亭前一弯明净曲折的溪水涓涓流淌,溪畔有青石叠垒。雨点落在水中溅起的丝丝涟漪,“曲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信可乐也”,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在溪水中映现。

兰亭,栖之于灵秀江南,如空谷幽兰,飘逸着江南的丝许空灵,浸染着江南烟雨的诗意,傲然隐伫于兰渚山。兰亭,集千年日月之灵气,沉淀千年岁月之清幽古雅,书墨流香。

缠绵的细雨所织起的飘渺幕幔,从山谷中飘来的雾一样的烟岚,使山水、竹林、花草在虚无飘渺间灵动,青翠欲滴的竹林在雨中清奏天籁,恍若仙境。烟雨中的兰亭诗意而空灵,在细雨蒙蒙中我真正体味了纯净清幽的兰亭烟雨。兰亭,好象从存在的那天起,就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似曾相识。我曾在一个烟雨清晨,走入兰亭,散怀山水,流韵兰竹。

在人间里行路的我愿意停下跋涉的脚步,让心灵静然融入“兰亭烟雨”。宁静中让清幽的兰亭雨榭在我的心湖投下明澈的倒影。兰亭雨榭,你是我心中的永恒的圣地,我愿在每一个花之夕、月之夜、雪之晨,可以流觞曲水,可以清韵临风,看闲云忽聚忽散,品人间悲欢离合。

兰亭,轻扬着独特的清幽纯净,涸染着千年不竭的古朴雅致,带着当年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任我的思绪伫留其间。兰亭,你的恬静淡定,你的洒脱飘逸,你的清纯空灵,不正是我一直在寻求的理想心境吗?

烟雨中,我自在行走,身影淡淡地消失在幽静的竹林中。

作者:杨学森(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