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又逢江南好时节,先生且看华夏新

2025-05-18 17:37

来源:

“先生,闻名而来,我想与您唠上一唠”

四月初,抵达绍兴鲁迅故居,小雨哗哗,古城恰似雨夜迷离,空气中的舒适,雨声的嘀嗒,仿佛我也置身其中,和先生一起感受了这江南水乡。

绍兴是水乡,水,是它的主题,也是它的标志。绍兴如同摇挂在江南墙上的壁画一般,这幅沉淀已久的壁画,是有声音、有文字、有力量的。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端正、典雅、朴素的。走在每个石板桥的路上,仿佛都承载着时代的厚重,当然,最要念叨的呀,要属那石拱桥,清粼粼的小河上,两岸凭着石拱桥连接,来绍兴有段时日了,这桥啊,可真是不少见。桥下河面上浮动着乌篷船,就像仙女拂了水袖,那船轻轻而行。这不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影儿么?和撑乌篷船的老爷爷聊天,老爷爷说道现在靠乌篷船为生的人越来越少了,是啊,时过境迁,人民们的生活也在越来越好,变得蒸蒸日上起来。坐上乌篷船,好似缓解了当代社会的压力一般,整个人便变得轻松通透自在了。在画里行走着,我也在找寻慢生活的自己。

江南水乡,不仅景让人陶醉,最让我要一一说道的便是其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了,要属最熟悉的便是鲁迅先生了,所以这次我来到了这。走在故居的石板桥上,愈久弥香的黄酒扑鼻而来,传播、散开、蔓延、仿佛也在传承着这座城市的人情风土。

第一站,我在“三味书屋”驻足。映入眼帘的便是堂前那一副刻着梅花鹿的古画,令人肃然起敬。那个角落里我还依稀记得课本里那个先生为了激励自己读书而刻的“早”字,如今一看,那“早”字也不单单是以一敌众了,早就啊,被无数个中国孩子临摹过了,一路走来,“早”不仅是先生您对自我的鼓励,也激励了无数个孩子们去努力读书,勤奋工作。虽时光磨平了字迹,但凹凸不变的字体仍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仍在。

走过那道石桥,我在“百草园”停留。首先,看见的便是大大的“百草园”三字,紧接着,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菜园子,脑子里慢慢也响起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原来这就是先生文章里的百草园,碧绿的菜畦里,几株小菜活泼的往上生长着,那颗高大的皂角树也没有文章写的那样高大了,现如今的百草园已经少了书中那般茂密,兴许是大家都不喜欢紧着挨着了,都在说道着:嘿,毕竟我们的祖国可是越来越强大了!

最后一站,我便去了纪念馆,前几年刚来的时候还未修建,现如今,已有了文化的储蓄罐了,走进场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牌匾便映入眼帘,在主展厅里,一共展现了鲁迅先生56年的生平事迹,在那个少年时光里,记录了许多个“不上台面”的长者深深影响了鲁迅先生的故事。这些长者里,有给鲁迅先生买过《山海经》的保姆长妈妈,有给鲁迅先生讲述许多神话故事的继祖母蒋菊花,有先生年少时最好的玩伴——闰土,还有在庙台或水台上演出的社戏演员们......走过百余年时光,那些旧房古巷、黄酒花窗、人文情怀依然荡漾诗意,却更生机勃发。

走出场馆,穿过老旧的商业街,我到了那闻名的“威亨酒店”。店口的孔乙己形象好像在喝着花雕酒,讨论着“茴”字写法似的。走进店里,我买了一份茴香豆,细嚼慢咽,想要品尝着当年孔乙己的那种醇香,然后回味无穷。出了门,我便原路返回,再细品这一册厚厚的线装书......

绍兴给我的感觉永远都带着淡淡幽香,处处散发着氤氲的人文气息,令人心驰神往。粉墙黛瓦、拱桥座座、青石板路、老街深巷、人声鼎沸、黄酒飘香......我好像做了一场梦,梦里我进入了画里,画里,我结交了一位熟悉的故人,和他谈论了曾经、现在、未来,最后,我告诉了他,在这个没有战争的年代里,那面五星红旗在世界越来越闪亮耀眼以及生生不息。

“先生,下次见”

作者:王崎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