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存银行,稳稳吃利息”曾是许多市民心中最踏实的理财方式。但如今,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这种“稳稳的幸福”似乎正在远去。面对变化,绍兴市民该如何重新规划自己的投资理财路径?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位市民和理财专家,探寻低利率时代的理财之道。
客户在咨询理财产品。见习记者 严培谕 摄
不少市民有“存款焦虑”
“我原本有一笔20万元的存款,到期后准备续存,结果发现利率降了好多。”前两天,越城市民张先生的一笔存款到期,但到银行转存时发现利率又降了。张先生一直将银行存款作为主要理财方式,他表示,以前一年期存款利率能达到2%左右,现在却不到1%,“同样是20万元,以前一年利息有4000多元,现在不到2000元,少了一半多,存银行越来越不划算了。”
像张先生这样有“存款焦虑”的市民不在少数。上周,六大国有银行宣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至0.95%,正式跌破1%关口,标志着我国存款利率进入“0字头”时代。面对利息缩水,市民的理财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保守的“存钱养老”转向主动的“财富管理”。不少市民开始考虑将资金从银行转出,寻找其他理财途径,这一现象被业内称为“存款搬家”。
越城区中兴路一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表示,近期前来咨询理财产品和办理存款转投资业务的客户明显增多,大家都在问有没有收益更高的产品,很多客户觉得存款利率太低,希望能找到更好的理财方式。
不仅是个人储户,一些企业也在调整资金存放方式。一家中小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葛女士告诉记者,公司原本有部分闲置资金存放在银行活期账户,现在活期利率只有0.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公司打算把这部分资金拿去购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或者做一些低风险投资,至少能比活期存款多点收益。
“囤金青年”越来越多
今年以来,“存款利率太低如何理财”屡屡成为社交平台的热议话题。前有网友请教DeepSeek如何有效存钱,后有“存款特种兵”转向债券基金。
近期,利率不断下行,不少投资者转向收益稍高且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尤其是年轻人,格外追求稳健配置。不少90后、00后为自己配置了“新三金”,分别是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此外,伴随市场行情回暖,今年前4个月,购买稳中求赚的“固收+”基金用户同比增长88%。
“攒钱不如攒金豆。”95后徐小姐今年爱上了攒金豆,她平均每克购入价520元的金豆,目前市价已涨至680元。“每月发工资就买1克,既克制消费欲,又能对抗通胀。”像她这样的“囤金青年”越来越多,成为年轻人稳健理财的缩影。“黄金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而且市场波动相对较小,是一种比较稳健的投资选择。”小徐表示,随着理财知识的增加,自己会根据市场情况和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不断调整投资组合。
在存款利率走低的背景下,年轻一代的理财方式愈发多样,展现出了与传统理财观念截然不同的思路。
此外,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新兴的理财方式,如投资不动产信托基金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也受到不少年轻人青睐。市民李先生热衷于使用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余额宝操作方便,收益比银行活期存款高,而且可以随时支取,非常适合我这种经常需要资金周转的人。”李先生说,他还会在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购买定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在3%以上,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出不少。
理财方式要看风险承受能力
从银发族的国债抢购,到年轻人的数字黄金,再到中产家庭的资产组合重构,每个群体都在寻找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理财方程式。相对年轻人,中年人的投资更加激进,承受风险能力更高。
越城市民程先生每个月会将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银行活期账户,作为日常开销和应急资金,但大部分闲置资金都用于投资基金和股票。“存款利率这么低,靠利息根本跑不赢通胀,不如拿去投资。”程先生说,他接触基金投资已经有10多年了,通过定投的方式购买了多只基金。“定投可以分散风险,长期下来收益还不错。我还会关注一些行业动态和市场趋势,选择一些有潜力的股票进行投资。”虽然投资有风险,但他认为,只要控制好风险,多数时候还是会有不错收益。
那么在低利率时代,市民该如何理财?越城一商业银行的理财师陈剑锋表示,在低利率时代,市民首先要转变理财观念,摒弃单一的存款理财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选择理财方式,还是要看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好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陈剑锋建议,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国债、大额存单和储蓄型保险;对于能够承受一定风险的投资者,推荐配置一些低风险理财产品,如货币基金、纯债基金和结构性存款;如果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则可以适当配置一些权益类资产,如指数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还可以定投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基金。“市民可以选择一部分二级市场的高风险投资,再配置一部分债券基金和黄金短期,从历史中长期走势看,债券和黄金适合作为理财配置底仓,为高风险投资保驾护航。”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阮越才 编辑:冯古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