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任海全表示,只要碰到合心意的、能激起他兴趣的物件,他还打算继续雕刻下去,“我虽然只上过一年多的学,但这么多年活干下来,雕刻了那么多书法家的作品,对书法等文化艺术的东西有着深厚的感情。”
任海全最近的得意之作,是一只刻满《兰亭序》的葫芦。“刻一行字要花上3天时间,我每天要干六七个小时,就这么一天天琢磨,差不多用了3个多月时间,才把这个葫芦雕刻下来。”任海全回忆,几年前他就有了在葫芦上刻《兰亭序》的打算,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构思设计,最初因为天气暖和,葫芦容易沾上手汗,雕刻工作搁置了几个月,直到去年9月才正式动工,到12月终于将《兰亭序》雕在了葫芦上。
“动手之前,得先制定好周密的雕刻方案,量好尺寸,计算好每个字怎么布局才美观。将葫芦抹上金粉后,我起初尝试直接用广告粉涂抹,再用复印纸把字一行行拓上去,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葫芦上的字迹还有些模糊。”谈及雕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任海全说,葫芦不似石头般沉稳,材质轻便的葫芦在雕刻时还容易发生摆动。多次尝试之后,他终于找到了窍门,将广告粉和白色丙烯颜料按3∶7的比例混合后涂在葫芦上,再用复印纸拓字,这样一来,字迹模糊的问题解决了,雕刻工作也顺利开展。
为何会想到在葫芦上雕刻《兰亭序》呢?任海全坦言,自己几十年的雕刻生涯中,经常要根据书法家的作品进行雕刻创作,在石头上雕刻书法作品早已是家常便饭。“石刻《兰亭序》比较常见,但葫芦轻巧又灵活,而且寓意吉祥,对我来说是个新的尝试。刚好邻居家有个大小合适的葫芦,挖空葫芦籽后给了我,让我拿来雕刻用。”任海全说,葫芦的材质和平时用来雕刻的石头大不相同,原先的刻刀用起来不太顺手,接连换了好几个工具,才慢慢找到手感。(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