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的原辅材料和高效节能的生产模式,为绍兴易路达纺织有限公司赢得了好口碑。5月24日,该公司又一批复合面料成功出口至东南亚国家。“这批复合面料采用了PUR热熔胶及配套的新型复合工艺,相较于传统油胶及配套的搅拌工艺,能大幅减少VOCs的产生。”公司负责人任佳明说。
与该公司一样,我市许多纺织企业通过绿色材料替代和工艺改进,实现了减污降碳的目标。
治污,必须从源头上发力,全域推进,重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我市推出了一系列包括复合行业源头替代在内的改革动作。除了纺织业,源头治理不断向其他工业源和移动源纵深推进。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部淘汰35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新增新能源出租车4410辆、公交车255辆,淘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1089辆。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全市PM2.5平均浓度3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居全省首位。
注重提升水体自我平衡能力的生态修复,是近年来治水工作的一大重头戏。“五一”小长假已结束许久,但位于仓桥直街边的河道上仍有不少游客泛舟而行。乌篷船荡起的涟漪带动河面下茁壮生长的沉水植物,形成了一幅鱼虾戏石、藻荇交横的美丽图景。绍兴市清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余博识介绍,这是利用物种间的竞争和捕食关系所设计的净水型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可以让水体常年保持清澈状态,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新型治理手段。
治理水环境不能关起门来只做“内河”文章。绍兴作为环杭州湾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愈发重视“内外兼修”。今年初,我省探索重点海域现代化治理新模式,对包括曹娥江在内的8条入海河流开展全流域共治。我市因地制宜推出“一点一策”总氮管控方案,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同时建设氮磷生态拦截沟,确保全年曹娥江大闸闸前断面总氮累计浓度达到考核目标。如今的曹娥江畔,新落成的在线监测设备可以24小时不间断开展水质监测分析,并每隔4小时出具一组数据。
截至目前,我市省控及以上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保持100%。前不久,我市三夺“大禹鼎”金鼎荣誉,“东方水城”碧水环绕、魅力不减。
相较于肉眼可见的碧水蓝天,生态环境治理的另一大重点——净土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土壤污染是渐进的,存在隐蔽性和滞后性。“这种‘看不见’的污染,更需要‘看得见’的治理。”
怎么做?从源头“做减法”,给绿色“做加法”。
在上虞区生态环境部门指导下,中化蓝天氟材料有限公司投资超3000万元实施土壤、地下水源头管控工程,划分4大单元,布设9个监测点位,针对性完成储罐淘汰、应急池扩容等3项改造,并同步建立全员隐患管理机制,有效防控渗漏风险,筑牢土壤、地下水安全防线。据了解,该项目还作为全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典型案例获国家部委点赞推广。截至目前,我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涉及“无废城市”建设领域的“源头减量”同样成效明显。走进浙江新和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通过催化体系重构的绿色生产线忙碌运行着。近年来,该企业通过创新开发“硫氢化钠”合成工艺,成功解决了有着“塑料黄金”之称的聚苯硫醚(PPS)生产后废弃物难处理的行业问题。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这些废弃物可以转化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既降低了原料消耗,又减少了污染排放。
从全市层面看,我市大力实施飞灰和废盐资源化利用工作,大力推动危险废物“趋零填埋”,降低全市年度危险废物填埋占比至15%,从源头削减了危废对土壤的污染风险。
前不久,绍兴获美丽浙江建设考评“大满贯”,一条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越走越清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