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类别,诞生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因其造型精准、线条细腻、色彩绚丽而广受瞩目和欢迎。在绍兴,有这样一位女画家,她将西方绘画的构图技巧,结合自己的审美理念,重新解读传统的工笔画,其笔下的重彩工笔花鸟画独具一格,别开生面。
她就是省美协会员、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的美术老师黄芳。
笔者在少儿艺校的一间教室遇见黄芳。孩子们还在上课,埋头专心画画。为了不打扰孩子们,笔者细细品赏黄芳的几大张她创作的作品照片。这些作品都是工笔重彩,但画面的构图、造型、用色与传统工笔画大为不同。其中有一幅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这幅画全部用蓝色为主调,画面中间是一瓶花,看形态是鸡冠花,密层层的花,高高的,而插花的瓶则显得矮小。这瓶不是国画中常见的那种中国瓷器,而是现代的玻璃花瓶。画面中还有一把椅子,椅子上铺着一块花布。这种布置形式就是活生生的西洋画静物写生样子。我有点纳闷,这是国画,还是工笔画?
《玉盏扶霜》
下课后,孩子们离开了教室。笔者将自己的疑惑抛出来,黄芳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经过。她说,这幅画是她比较满意的作品,作品题名《花语·寻境》,曾获百花朝阳——浙江省百县百花中国画展学术提名奖,也是这次画展的最高奖。
《花语·寻境》
她回忆此画的创作经过时说,有一年暑假,她去敦煌国家画院重彩研修班学习,其间参观了一位画家的工作室。大家都专心地在观看这位画家的作品,而她却被一大束插在瓶里的鸡冠花吸引了。这束鸡冠花已经枯萎了,花头耷拉,叶子卷曲,但毛茸茸的花冠别有一番生气,尤其是花冠上散布着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似乎在诉说生命将又一次从这里起航。
黄芳说,这一刻突然触动了她的灵感,引发了创作的冲动。她感到,枯萎只是鸡冠花的表象,而种子的孕育则是它的将来,是另一次生命的绽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枯萎并不等于颓废,而是寄托着重生的希望。回来后,她就着手创作。关于用什么作为主色调,她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用鸡冠花原有的红色?这不是太俗了吗?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她决定用蓝色作为主色调,因为蓝色给人以宁静优雅的感觉。她喜欢静。至于构图,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风格,势必又落了俗套。她决心来个大胆的创新:借鉴西洋画静物写生的构图形式,用中国工笔画的重彩方法,将两种绘画语言结合起来,留给观众全新的视觉效果。这既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她感到这样做是很值得的。
在颜料运用方面,她也作了新尝试。为了更好地表现花头的绒凸以及种子的颗粒感,除普通的国画颜料外,她还使用了蛤粉、云母、立德粉、矿物颜料等,用不同材质的颜料来增强视觉性。她的尝试得到了回报,那就是这幅画在省展中获得好评,得到奖项中最高的学术提名奖。
《玉盏扶霜》
黄芳是绍兴越城区人,家里并没有人从事绘画,但他爷爷是个书画爱好者,收藏了不少书画作品。从小,黄芳就看到这些作品,感觉非常好看,自己也拿笔描摹,幼儿园和小学老师都夸她画什么像什么。童蒙的爱好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她后来读了绍兴市职教中心美术中专班,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美术功底。毕业后考上了绍兴文理学院美术专业,师从李敬仕、吕国钢、朱海刚老师,画过人物、山水和花鸟,但对花鸟画情有独钟,尤其是工笔重彩。她认为这是由自己的性格和艺术理想造成的。她性格文静,追求恬淡,处事细腻,而花鸟画正好吻合她这种情绪表达,工笔重彩则是最佳的选择。
纵观黄芳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创新是她笔下的主要特色,她将中国传统的工笔画与西方绘画构图形式相结合,这种中西合璧的组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百合花开》,画的是瓶插的百合花,构图也是用西洋画的静物写生模式,但表现手法却完全是中国式的线描,是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的技法运用。这幅画曾入展浙江省小幅花鸟画展。
《百合花开》
又如入选过省美术作品展的《婷婷玉殿春》,画中的花瓶被画成两个半片,一般的观众可能以为这是画家借鉴了装饰画的风格。其实不然,这是画家对描绘对象的理解,是一种新的情感体验,也是现代绘画语言的表现。至于这种新的表现手法能否得到观众普遍认可,有待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但是作为一位创作者,墨守成规肯定是没有出息的,不断创新才是保持艺术生命长青的不二选择。
工笔重彩画的技法如何在新的时代进一步创新,黄芳不是躲在画室闭门思考,而是经常外出写生,与人交流,临摹古画,将师法造化和师法古人相结合。敦煌壁画是工笔重彩的重镇,也是黄芳心中的圣地,她专门去敦煌临摹过壁画。她的花鸟画就在传统和创新的途中不断地提升。
让我们期待她创作出更多更美更具新意的工笔重彩花鸟画,给绍兴的画坛更多艺术力量。
《憩》
人物名片
黄芳,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现为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美术老师、越城区美术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会员、绍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绍兴市女画家协会副主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李敬佑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