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跟着文学去旅行缘何受欢迎

2025-05-23 07:49

来源:

五月,文学给许多游客带来别样风景。在武汉,《夜上黄鹤楼》国潮夜宴场场爆满,霓裳巡游与赛博国乐碰撞出火花,“梦回太白”对诗互动让人们诗情澎湃。在屈原故里秭归,吟诵大会诵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千年回响。在江苏,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的影视化改编及文旅联动激活了大运河的文化基因,同名电视剧热播后,带火了取景地昆山巴城老街、淮安花街等运河沿线的文旅……

各地文旅盛景再次印证:当文学经典从纸页走向山水,深层的文化记忆便被重新唤醒。文学作为文旅“催化剂”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激活文化记忆、唤醒情感共鸣和铸就精神价值。

许多旅游目的地拥有厚重历史,但因为缺乏生动的叙事表达,而成了静态展陈。而文学作品将沉睡的文化记忆重新唤醒,赋予其可感知的温度与生命力。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了“记忆之场”理论,指出民族记忆需要物质载体和仪式实践才能得以延续。文学作品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记忆之场”,它通过叙事重构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象的体验。

旅行的本质是寻求差异化的体验,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情感上的归属感。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的“恋地情结”理论指出,人类会对特定地理环境产生情感依附。而文学正是这种情感的编码器和放大器,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将抽象的地理空间转化为饱含情感意义的“地方”。正如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等作品,让绍兴的乌篷船、咸亨酒店、百草园不再是普通的地标,而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游客寻访鲁迅故里,实则是寻找“闰土”“孔乙己”生活过的痕迹——那方戏台是否演过社戏?那条石板路是否走过鲁迅?文学通过意象的重复与情感的累积,使物理空间获得诗意的维度。当读者踏入作家笔下的场景时,实际是进行一种“诗性空间”的验证与朝圣。这种情感联结,让旅游从“看风景”升华为“寻故事”,而文学正是最动人的脚本。

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跨越时空的旅行指南,是因为这些作品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精神赋魅——将冰冷的物理空间幻化为充满生命张力的意义空间,使寻常的山水草木焕发出独特的精神品格。这种神奇的点化就是精神的洗礼:崔颢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一座江畔楼阁承载了千年文人的离愁别绪;而沈从文用《边城》为湘西小镇赋予了最淳朴的人性光辉。当游客循着文字探访这些地方时,寻找的从来不是眼前的风景,而是文学为山河镀上的那层精神之光。

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地域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还让每一次旅行都变成文化的重逢。当文学与山河相遇,风景便成了诗行,旅行便成了阅读——我们终将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丽娟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