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身上一段小小的鱼鳍,竟险些夺走一名七旬老人的生命!近日,73岁的陈大爷遭遇了这样一场意外,“罪魁祸首”正是鲫鱼身上携带的温和气单胞菌。
事发当天,陈大爷像往常一样处理刚买来的新鲜鲫鱼,不慎被鲫鱼侧身的鱼鳍刺破了左手食指。伤口只是微微渗血,陈大爷并未放在心上,仅用清水简单冲洗了一下,便没再做任何特殊处理。3天后,陈大爷开始出现高热症状,体温飙升至39℃,整个人昏昏沉沉,恶心呕吐不断加重,甚至连喝水都成了难题。家人察觉到情况不对,赶忙将他送到绍兴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经检查,医生发现陈大爷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肝酶指标也出现异常,这意味着他的肝脏受到了严重损伤。在后续的血培养检查中,医生揪出了“元凶”——温和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淡水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鲫鱼、鲤鱼、黄鳝等淡水鱼以及虾蟹等水生动物,都是它的‘天然宿主’。”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医师马梦洁介绍,当鱼受伤或免疫力下降时,细菌会大量在鱼身上繁殖。一旦人们在处理这些水产品时被刺伤、割伤,细菌就会顺着伤口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人体被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后的症状多种多样。”马梦洁介绍,除高热、消化道症状和肝损伤外,还可能导致伤口红肿、化脓、皮肤溃烂,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败血症、皮肤瘀点瘀斑、肝脾肿大,更严重者会出现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肝硬化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风险更高,病情进展也更为迅速。
“虽然温和气单胞菌来势汹汹,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中招’。”医生建议,处理鱼、虾、蟹等水产品时,最好戴上橡胶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尖锐部位;刀具、案板等厨具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一旦被鱼刺、虾壳划伤,哪怕伤口再小,也要立即用肥皂水反复冲洗15分钟以上,再用碘伏消毒;如果伤口较深或出现红肿、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经过及时的抗感染治疗和对症处理,陈大爷的体温已经恢复正常,肝功能也在逐步好转,目前已出院。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潘秀玮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