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宣化坊小巷里,科学之光灼灼

2025-05-22 08:43

来源:

宣化坊39号修缮现场。

新院士墙吸引游客。

“想不到‘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竟是从这条小巷走出去的。”昨日,上海游客陈先生等人到仓桥直街历史街区游玩时,不经意走进宣化坊,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记者了解到,徐光宪故居修缮工程已经启动,这座老台门将变身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进一步丰富仓桥直街历史街区的名人资源。

居民搬离,将修旧如旧

1920年11月7日,徐光宪诞生在绍兴城内大善寺边西营,生长在宜化坊39号,家中经营绸布生意。徐光宪、高小霞夫妇后来一起进入北大化学系,又一起获得院士称号。徐光宪被称为“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2009年1月近90岁高龄时荣登2008年度中国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晚年多次回故乡绍兴探亲访友。

宣化坊北起府横街,南至司狱使前交接处,是一条长约200米、宽不足3米的石板小巷。宣化坊是旧名,“宣化”的本意是“传布君命,教化百姓”。记者从北面进入小巷,来到宣化坊39号,这里就是徐光宪故居。目前,门口设置了挡板,张贴着温馨告示:“为保护徐光宪故居历史文化价值,近期我司开展修缮施工,请过往市民和游客注意安全。”

修缮结束后,这处老台门如何利用?市名城办有关人士说,将用好徐光宪的名人资源,把这里打造成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并向社会公众开放,进一步擦亮仓桥直街的人文底色。目前,展陈方案正在设计中。

“我在这座台门里生活了30多年,南边角落以前是小菜园,夏季蚊子多,后来改种了樱桃树,树龄已有20多年。”得知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将变身展陈场所,今年60多岁的李师傅很兴奋,他说以后一定要多去逛逛,了解院士的成就,也看看那棵樱桃树。

历史街区,添打卡类别

近年来,越城区积极推进名人故居激活行动,发布《关于越城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虽不具有文物价值但具有代表意义、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工艺、社会教育价值的名人故居列入名人故居保护范围,其中徐光宪故居列入《2023年度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清单》。经过多方努力,原住民相继搬离后,该故居修缮工程得以启动。

徐光宪故居的保护利用,一直让其家属牵挂。去年4月,徐光宪的女儿徐放女士专程来到绍兴,实地踏访了父亲曾经居住的这座台门。“房子里有天井,夏天搭起凉棚乘凉。屋后靠着河,设有河埠头,经常有农民摇着船向沿河人家卖西瓜、蔬菜。”睹物思人,她当场分享了父亲少年时生活在台门里的一些细节。

“徐放女士希望能尽快恢复老房子原貌,修缮好后她会把珍藏多年的资料和照片捐献出来,在这座老台门里展陈,让更多人了解其父亲,激发更多人探索科学的兴趣。”市科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也很期待这里早点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届时绍兴又将多一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在徐光宪故居修缮启动之前,府山社区对宣化坊原有“院士墙”完成更新。

“宣化坊以前悬挂了40多位绍兴籍院士展板,便于游客了解绍兴。这次更新后,墙体变得更加美观,又增添了二维码,方便游客‘把院士带回家’。”府山社区党委书记赵敏说,“科学家故居活化利用和‘院士墙’的加持,有望吸引更多游客到宣化坊追逐科学之光,为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增添一个热门打卡类别。”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