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益成为家庭传统、当善行化为生活习惯,这种低调而深厚的爱心力量,才是社会最坚实的道德基础
前不久,越城区2024年度“最美志愿者”名单出炉,绍兴市炉峰慈善联合会慈爱行志愿服务队队员胡英娟榜上有名。鲜为人知的是,胡英娟和她的三个姐姐,人人热心公益,人人践行公益。她们为人都很低调,在记者“挖掘”报道之前,“公益四姐妹”的故事几乎不为人所知。(5月13日《今日越城》)
看完报道,笔者对“胡家四姐妹”同心同德投身公益,数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善举肃然起敬。她们的故事尤为动人之处,在于公益力量的传递,从一个人传给四个人,再传给四个家庭,直至整个公益团队。她们的善行很好地诠释了善为人人,人人为善的公益力量。正因为这种朴素的价值,才让公益力量更显强大,更有影响。
四姐妹的公益之路始于最朴素的动机。胡英娟最初只是想“给儿子树个好榜样”,三姐胡小英则考虑到“以后自己也会老”,大姐胡志英是在病后感悟“要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些朴实无华的初衷,恰恰体现了公益最本真的样貌:不是为了外在的认可,而是源于内心的善良与责任。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的传统美德。
四姐妹的公益模式呈现出鲜明的“家文化”特征。大姐是“知心大姐”,善于倾听开导;二姐踏实肯干,技术精湛;三姐管理有方,统筹全局;小妹则擅长对外联络和教学。这种基于家庭成员特长的分工协作,形成了1+1>2的公益合力。更可贵的是,她们将这种“家文化”扩展到了整个志愿团队,使20多名队员“亲如一家”。这种以亲情为纽带的公益共同体,比单纯依靠制度约束的组织更具凝聚力和持久性。当公益成为一种家庭生活方式,其影响力自然会代际传递,胡英娟11岁的儿子已是团队最小志愿者,胡志英的亲家也受感召加入,这正是公益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四姐妹的公益实践还体现了“可持续公益”的智慧。她们固定结对18家单位,每月定期服务,内容涵盖理发、修指甲、磨刀等现实需求。这种公益实践,不是一时兴起的偶尔行善,而是建立了一种常态化的服务机制。为了让老年人能一站式享受多种服务,胡小英甚至将志愿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义诊活动安排在同一天。这种制度化的公益模式,避免了活动的“一阵风”,真正达到了“细水长流”的帮扶效果。
公益需要传承弘扬。而四姐妹“做事低调”“不愿突出个人”的态度两样可贵。她们拒绝将公益异化为个人秀场,始终强调“所有队员拧成一股绳”的集体力量。她们对做公益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真正的公益在于坚持,在于团队。
因此,当公益成为家庭传统、当善行化为生活习惯,这种低调而深厚的爱心力量,才是社会最坚实的道德基础。胡英娟一个人带动三个姐姐,四姐妹抱团低调做公益的“家文化”又扩展到整个志愿团队,甚至周围更多的人……这种1变2,2变4,4变16的几何级扩展,彰显的就是公益力量的巨大能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朱百尧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