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西小路3号:明代的古井

2025-05-20 14:08

来源:

位于鲤鱼桥旁的西小路,城里人再熟悉不过,但西小路3号却难寻踪迹。原来,这座台门1992年被拆除了部分建筑。“现在进入我们台门,要经过绍兴银行东侧的圆洞门,跟西小路不相通。”住在西小路3号的莫老伯说。

走近这座老台门,只见石框木门上钉有一块白底黑字的匾牌,写有“绍兴市文物保护点·刘宗周故居·2002年9月·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等字样。“听说刘宗周在这座台门里住过,我们没啥证据,都是口口相传。这座台门很普通,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台门外的古井,它能证明台门是明代的。”今年81岁的莫老伯对记者说。

古井被水泥封住,仅半截井圈露出地面,井圈上刻有“腾蛟,崇祯元,司马”等字,清晰可辨。莫老伯说,这口古井原本在台门内,他1972年搬入台门时,井水还在饮用。后来部分台门被拆除,附近建了房子,井圈被填埋,古井被废弃。

走进台门,厅堂宽阔,屋顶梁椽用材粗壮。左边靠墙整齐摆放着5部老式梯子,有木制和竹制两种,其中一部木梯有近20米长,莫老伯说其历史在百年以上。没有列入文保点之前,房屋维修由居民自行承担,梯子是爬上屋顶检修的重要工具。如今,维修由文物保护部门负责,这些老式梯子派不上用场了,但莫老伯又舍不得扔掉,仍像宝贝一样藏着。

“虽然我们台门不好找,但节假日还是有游客进来参观,我就给他们讲讲古井、梯子等故事。”莫老伯说。在这座老台门里,居住的老人不多,大多是租赁户,对台门往昔更加陌生,老人期待着早日把台门利用起来,讲好刘宗周的故事。

穿过厅堂,迎来天井,两侧有两口大水池,是典型的大户人家蓄水救火池。过了天井是厢房,中间通道口设有花格窗户,精致讲究。走到台门尽头,有扇小门,可通往附近的古越藏书楼。“我们台门保留的部分太少,没啥可参观的,但刘宗周留下的诚意和慎独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也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原因。”莫老伯说。

马云庆说,虽然经过修整,但西小路3号台门格局仍保存完好,属明末清初时期建筑。刘宗周年轻时,因家境贫困,曾在这里居住、学习过一段时间。2002年,绍兴在挖掘整理文物建筑及文献时,发现了这处台门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挂上了文保点的牌子。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