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小能容膝,堂深亦读书”,西街18号斑驳的木门上有副对联,字迹模糊。推开虚掩的木门,穿过狭窄的弄堂,进入章家台门,却别有洞天。
“两扇木门以前是里面的房门,早些年台门入口改动时,宽度不足一米,于是把木门移到了大门口。对联应该是刘宗周留下的,这是他生活简朴、喜好读书的文字证据。”今年75岁的章荣庆说,他从小在台门里长大,退休后致力于研究刘宗周。
台门现存三进,走进第一进天井,抬头可见马头墙,原有的厅堂已隔成房间,墩磉硕大,木柱粗壮。“这些都是明代的构件,足以证明这座台门建造年代久远。”文史爱好者马云庆说。
往里走,又是一条小弄堂,末端有口古井。跨过古井,最后一进是章荣庆兄妹的家,面积有300多平方米。天井内,放置了数口大水缸,用于救火。还有两处旗杆石基座,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举后,会在家门口竖立旗杆,遗憾的是,刻有文字的旗杆碑石不见踪迹。
台门的尽头有片竹园,苍翠欲滴,一条上坡小径依稀可见。“竹园被围墙包裹着,其实沿着小径出去,可直通蕺山书院,步行只需一分钟,以前刘宗周就是沿着小径到书院讲学的。可能是为了讲学方便,他才住到这座台门里,且居住时间较长,直到去世前才离开。”章荣庆说。在他记忆里,小时候台门内供奉着刘宗周的画像和牌位,以及悬挂了乾隆赐予的“一代完人”牌匾,这些最有分量的遗存均不幸被毁。
刘宗周住过的房子,如何成了章家台门?章荣庆说,根据祖辈们的回忆,刘家与章家有姻亲。20世纪30年代,章家从上虞举家迁到绍兴帮刘家经商,后因故刘家将房产典卖给章家,所以改称章家台门。“现在的章家台门,前半部分是刘宗周留下来的,后半部分是1935年我们章家扩建而成,但整体格局一致。”他说。
十余年来,章荣庆痴迷于研究刘宗周,并多次呼吁保护章家台门。2021年该台门被列入越城区文物保护点。有了文物“护身符”后,他又利用这些遗迹,做起宣传员和讲解员。仅去年接待的游客就有3000余人。
因平时并不住在台门里,章荣庆特意在门板上留下手机号码,便于游客联系。台湾大学钟彩钧教授曾参观章家台门,在通往蕺山书院的小径边驻足凝视,在其编审的《刘宗周全集》一书中,题写“蕺山立人极,水心殒天星”送给他。前些年,央视《记住乡愁》栏目走进书圣故里,专门到章家台门取景,章荣庆在节目中重点介绍了刘宗周的学术思想。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