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颐养崇道,把酒话桑麻——王羲之在金庭的田园生活

2025-05-19 22:17

来源:

剡县金庭一带山环水抱,清丽幽静,与车喧马嚣的会稽郡治即今天的绍兴相比,可以说是世外桃源。这里不仅气候宜人,水质清甜,还有丰富的野果、药草和金石,能满足采食养生、炼丹服散的需要,田园生活的物质条件比较优越。更令王羲之高兴的是,抛开官场琐事之后,能够和儿孙们更多地享受天伦。

生产——桑麻事农之乐

王羲之有乐田三事,种药、植荷、栽果。

据《晋书》记载,王羲之晚年优游无事,以种桑栽果为乐。每逢开花结果,就“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全晋文·卷二十二》“与谢万书”)

这封写给谢万的信中提到的“今”就是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大家知道,水果从栽种到挂果采摘,至少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可以“割而分之”,说明已经多年,由此也可以佐证王羲之定居金庭的时间,应当是在公元355年前后,甚至更早,也就是初渡浙江时的永和七年即公元351年。“率诸子”,指的是六子王操之和幼子王献之。这个时候,王操之还没有小孩,王献之还没有成家,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抱弱孙”应当是指其他五个儿子的子女。他在写给周抚的信中说,已经有儿孙16人。可见,他的儿子们虽然在外地做官,但妻小有的就在爷爷奶奶身边,说明这时的金庭王家已经人丁兴旺,儿孙满堂。王羲之把饴子弄孙、娱乐田园的美好生活,明白无误地告诉身在上虞的谢万,为今天的我们描绘出一幅怡然自得的山居生活图景,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只可惜,这样美好的生活并没有延续多久。公元360年前后,延期和官奴小女(二孙)相继夭折,亲友政坛不顺的消息接踵而至(谢万被废为庶人、郗昙降号建武将军等),以及长期服散产生的毒副作用,书圣也渐渐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金庭王氏族谱记载,王羲之于东晋穆帝升平五年辛酉五月初十日(鸡年,公元361年6月22日)仙逝。但据考证,去世时间有误。因为这一年,王羲之还有叫人代笔写给谢万的最后一封信,言及“玄平顷命”,玄平即范汪,升平五年(361)十月任安北将军,因延误军期被废为庶人。说明这时的王羲之虽然已经病重,但是还没有去世。他去世的时间,应当是在他代笔言事之后不久,葬于金庭瀑布山之原。

考据史书典籍、地方文献、王氏族谱和山川地貌,金庭瀑布山之原就是位于撞天岗、大湖山以西,绵亘于今天金庭镇灵鹅村后的鸟头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千米。山脉东北尾部延伸至翡翠湖一带,与撞天岗、大湖山相交形成山谷深涧,东有溪里坑(中央湾、大坑脚、乌石头一线),西有桐柏坑(里白洋、石岭山、马面岭一线),二坑之水至济渡村汇入平溪。又与源于此山的众多支流在今天的下任村交汇后流入上东江。鸟头山西南尾部一直延伸到现在的金庭观址,山中遍布紫藤,又有瀑布,乡民俗称紫藤山、瀑布山,现王羲之墓道即位于瀑布山麓,是一座隋代纪念墓。再考方志文献和王氏族谱,今天叫鸟头山的,就是金庭山放鹤峰。又金庭一带方言中,鹅、鹤谐音相淆(xiáo),所以形象地叫做雄鹅凸头和鸟头山。放鹤峰属金庭山次峰,海拔576米。金庭山主峰在放鹤峰东北方向约1千米,海拔680米。王羲之为何甘居金庭山次峰,而没有命名主峰,其实正是为了纪念其先祖王子晋。笃信五斗米道的王羲之,以道教中人的特有方式致敬先祖,既是归依,也是守望。金庭庄园的初址,应该在金庭山麓台地。他的真身墓,则应该就在金庭山放鹤峰之下,族谱则记录称瀑布山之原,旧时王氏家族建有守山庵。王羲之卒葬金庭无疑,关于他真身墓址的考辨,有待进一步研究。

说回王羲之的桑麻之乐,还是先来读他的《小园帖》:

仆近修小园,子殊佳,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全晋文》卷25,页1604)

关于小园帖,之前一直句读为“仆近修小园子,殊佳”,这是不对的。古代文人包括王羲之惜墨如金,小园就是小园子;这个“子”是“殊佳”的主语,应该是某种可入药的种子。而这个小园,是王羲之金庭庄园内的一个“百草园”。

除果树和草药外,荷花也是王羲之的心爱之物。来读《东书堂帖》:

荷华想已残。处此过四夏,到彼亦屡,而独不见其盛时,是亦可讶,岂亦有缘耶?弊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颇有可观,恨不与长者同赏。相望虽不远,披对邈未可期,伏想可胜怅惆耶!(《全晋文》卷26)

荷花本性高洁,王羲之爱荷,金庭王氏以为祥瑞,逢池栽莲。他居室内的东堂有一个花园,不知具体在哪里。书圣儿孙众多,花园的规模应该不会小,而且应当选在山水兼备、交通便利的地方。《金庭王氏族谱》记载,王操之舍宅为石鼓、白云两祠,石鼓祠在灵鹅村石火囱(已毁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景色最优。明代僧人释仲良写有诗歌《石鼓山十石》。白云祠在白云洞下,对风水极为看重的王羲之来说,在这两个地方或附近建宅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王羲之最喜欢的是种果。“笃喜种果”的他,除种植金庭当地常见的果树以外,还广求天下佳果种苗,尝试移栽。他曾写信给他数十年的莫逆之交、益州(治今成都市)刺史周抚,求他寄一些珍稀果树的种子来,在自家的果园里种植。《十七帖》中的《来禽帖》和《胡桃帖》,就是这类书信。

在《来禽帖》中,他还特地提醒周抚:“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全晋文》卷22)

《来禽帖》也称《禽李帖》或《青李帖》,《宣和书谱》称《青李来禽帖》。因为第一封信开头为“十七”二字,所以统称为《十七帖》。书帖的意思是,您寄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的种子来,用布袋装着的为好,如果封在匣子里,种下去往往不能发芽。

而在《胡桃帖》中,王羲之说:“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全晋文·卷二十二》。细读此帖,只见喜入笔端,欢快灵动。)

上述书信中提到的果品,王羲之都非常喜欢。其中的胡桃(即核桃)和樱桃大家都已熟知;青李是李子的一种;日给藤即日给,有人说是藤本植物,李时珍认为是柰。来禽这个名称有点怪,看起来并不像水果,其实汁多味甜,又称“蜜果”,是王羲之最爱吃的水果之一。

来禽是林檎的别名。《艺文类聚》引《广志》说:“林檎似赤柰,亦名黑柰……一名来禽。”洪玉父认为:“此果味甜,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檎、来禽之名。”赤柰就是赤色的“柰”,而“柰nài”是中国本土苹果最早的称呼,通称“柰子”,也称“花红”和“沙果”。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就有“楟柰厚朴”的记载,扬雄《蜀都赋》也提到了“杜樼(zhēn,同榛)栗柰”。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两篇赋中的“柰”,是指新疆的绵苹果,果肉绵软易烂,不像现在我们常吃的苹果那么清脆。

《广志》所说的林檎,样子像赤柰,颜色偏黑,又名黑柰,栽培的历史悠久,《西京杂记》称汉武帝修建上林苑时,“群臣各献名果异树,有林檎十株”。两汉时,林檎产在陕西、甘肃、四川一带。魏晋时期,栽培的范围扩大到南方,王羲之就是通过移植尝到了美味。宋代,林檎出现了很多新品种,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载有蜜林檎、花红林檎等六种,杭州一带习惯称“花红”。明清以后,林檎的变种就更多了,它的真面目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刚才说到,古代林檎形似柰却不是柰。陶弘景说:“林檎相似而小。”这表明,古代林檎比柰小。李时珍也说:“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又说:“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也。其味酢(cù,酸)者,即楸子也。”

明人王象晋《群芳谱》认为,林檎是柰树与其他果树的嫁接品种。他说:“林檎生渤海间,以柰树搏接。”这种观点得到现代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古代林檎可能是绵苹果与山荆子的杂交后代,林檎与山荆子杂交产生了楸子。另外,《群芳谱》还描述了林檎的花期、花色和果期,说“二月开粉红花”“六七月熟”。

林檎花在古代相当有名。《花经》列为“四品六命”,品级比桃花、海棠、凌霄、山茶还高。唐代,林檎花又名“月临花”。元稹《月临花》诗形容林檎花如朦胧月影、少女粉面。宋人陈与义《来禽花》诗用“昨夜胭脂今日雪”表明来禽花初开时粉红,盛开时转为白色。

文字描述和诗歌形容终归是抽象的,要了解林檎果和花的真面目,还是离不开古代的写实花鸟画。宋代画家林椿的《果熟来禽图》,将枝叶果实描绘得非常准确。图中的林檎有点像苹果,已熟透,且有被虫子咬过的痕迹。另一幅是元代画家钱选的《林檎图》,图中的林檎果呈圆形,青中带红,尚未熟透。

至于林檎花的模样,可从钱选的《来禽栀子图》和《八花图》中找到答案。图中的林檎花花苞粉红,盛开以后,花开五瓣,花色纯白或白中带粉,与陈与义“昨夜胭脂今日雪”的描述完全相符。

正是这种来禽,王羲之引种移栽到金庭后成为佳果。一千多年来,世代都有种植。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华堂一带的王氏后人不断改良,种植成功“桃接李”“金塘李”等新品种,后来发展为种植面积1.5万亩的珍果——嵊州桃形李。这枚小小的果子,外形似桃,实质为李,每年二三月间,漫山遍野,绿萼白花,白中泛翠,蔚为壮观。加上独特的麦饭石风化土壤,果实风味独绝,堪称水果珍品。

麦饭石别称长寿石、神仙石、炼山石,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复合矿物或药用岩石,主要化学成分是无机的硅铝酸盐。《本草纲目》记载,主治一切痈疽发背。麦饭石还具有美容的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金庭庄园栽种的果品有青李、樱桃、沙果、大柿、海棠果、橘、柑、桃、梅,以及栗子、香榧等。

生活——田里骨肉之欢

王羲之《兰亭序》世人皆知。然而,他退居金庭后,曾两次邀请中表亲属集会盛宴,却鲜为人知。我们还是由书信切入,追溯一下王羲之提到过的两次聚会。

先来看他离世那年找人代笔写给至亲(郗愔)的一封信。信中说:

《迎集中表帖》:安复后问不?想必停君诸舍。疾苦差也,便疾绵笃,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忧怀深。小妹亦故,进退不孤。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经月,兼燋劳不可言。迎集中表,亲疏略尽,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此一条不谢二疏,而人理难知此,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交衰朽羸劣,所忧萦如此。君视是颐养之功,当有何理?今都绝思此事也。冀疾患差,末秋初冬,必思与诸君一佳集,遣无益,快共为乐,欲以少日补顷者之惨蹙也。追寻前者意事,岂可复得!且当卒目前,及当此急要。愿诸君各保爱,以俟此期。未近见君,有诸结,力聊以当面。

——《全晋文》卷22,页1585

写这封信的时候,王羲之已经“便疾绵笃(按:长期服散已致病势垂危),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应当是在升平五年(361)夏天,因为在此之前,他曾和周抚书信里说还有游汶川的愿望,可见体力未衰。但这一年是他的卒年,所以应该是一封预约的邀请书,邀请的对象是“中表”,即五服以内的亲戚,不论以往交谊如何,要求“亲疏略尽”。时间是“末秋初冬”,即九、十月间。地点是“田里”,即金庭庄园。

王羲之也许已经自知来日无多,但又心有向往,所以邀集宗亲聚会金庭,其中应该有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正如书信里所说的那样,“得尽田里骨肉之欢”,再办一次家族宴集,让大家享受田园乐趣,增进血脉亲情。王羲之的晚年,不仅自己日渐病重,家族忧患也多,所以他内心希望计划中的聚会能“补顷者之惨蹙”。这多少有民间“冲喜”的味道。

二是自王导以后,王氏在朝廷中日渐式微。加上“群从(按: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凋落殆尽”,急需重整颓势。这时的家族成员里,王羲之为年长,加上和会稽王司马昱(他俩有君臣、师生、姨表兄弟关系;王廙是王羲之叔父,也是司马睿的姨表弟;司马昱是司马睿幼子)、太尉桓温的特殊关系,使他成为事实上的家族领袖。又因为书法而广交人脉,社会威望很高。王氏家族官场上的许多事情,都得经王羲之疏通化解。王羲之计划再次集会,有提振家族志气的意思。

三是以西汉疏广、疏受为榜样,有福同享。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同为皇太子太傅、少傅,功成身退后,辞官散财,与亲知共享欢乐。信中“不谢二疏”的意思是,希望自己做得不比疏氏叔侄差,以此来激励王氏家族,“得遂本心”就是这个意思。

四是总结自己的一生,在家族面前做最后交代。书信中说到“衰朽羸劣”和“颐养之功”的关系,或许是对服散致病的醒悟。迷信服散导致百病缠身,乃至“绵笃”,他心有后悔,但一切已迟,所以叹息“今都绝思此事也”。或许需要反思的还有很多,“有诸结,力聊以当面”,迫切希望把自己的心里话向亲友们交代清楚,所以把这次聚会定位成“及当此急要,愿诸君各保爱,以俟此期”。

这次聚会最终有没有实现,今人不得而知,因为这一年他仙逝了。王羲之逝世后,他的子女儿孙和近亲们必回金庭。这封信可以说是王羲之的临终遗言。不过,今天的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王氏家族的凝聚力及其人文道德,在金庭这片土地上从第一代繁衍至第六十代,从未间断,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近六千人口的村落。

另外,通过这封邀请信,我们发现,王羲之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在金庭举行过一次中亲聚会了。信中说:“追寻前者意事,岂可复得!”说明前一次聚会,气氛非常祥和欢乐。而这次显然已物是人非,自己则“了不欲食,转侧须人”,连书信都得找人代笔。

第一次聚会的时候,远在鄱阳做太守的堂弟王耆之也来了。王羲之在信中说道:

1.彦仁数问也。修载暂来,忻慰。(《全晋文》卷23,页1591)

2.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全晋文》卷26,页1609)

这两封短信是王羲之邀集中亲金庭聚会的明证。修载即王胡之的弟弟王耆之,他来金庭已经十多天了。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当然要多住些日子。东晋也有休假制度,每年15天到20天,两年或三年可合并度假。根据信中“修载来十余日”的表述,可以知道会期的大致时间。“明日当复悉来”,所邀亲属明天将全部到齐,但只有一个人不能前来,这就是王羲之写信给这个“无由同(没有机会参加聚会)”的人。除这封信外,另外还有不少相关记载,摘录如下:

1.谢、范新妇得□富春还,诸道路安稳,甚慰心。比日凉,即至,平安也。上下聚集,欣庆也。(《全晋文》卷24,页1597)

2.松上下至,乖隔十八年,复得一集,且悲且慰,何物喻。嫂疾至笃,忧怀甚深。(《全晋文》卷25,页1601)

3.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全晋文》卷26,页1605)

4.敬和在。彼尚来议还,增耿耿。(《全晋文》卷26,页1607)

5.敬豫诸人近来,停数日,悉佳。(《全晋文》卷23,页1588)

6.伦等还,殊慰,意增慨。(《全晋文》卷23,页1592)

7.农、敬亲同日至,至数日耳。(《全晋文》卷25,页1599)

8.敬亲今在剡,其后复亡,甚不可言。(《全晋文》卷22,页1586)

“谢新妇”指二儿媳谢道韫。王羲之曾在信中同时提到“期”(子延期)、“范生”(范汪子范宁)、“玄”(玄平,范汪字)等人,而这个范新妇或许是范汪的儿媳。“上下聚集”,指同辈和小辈都参加。松指王穆松,王羲之兄长王籍之的儿子。王籍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市)去世后,嫂嫂周氏还健在,所以说乖隔十八年。“修龄”指王胡之,王羲之的从兄弟;“敬和”指王洽,“敬伦”指王劭,“敬豫”指王恬,“敬亲”或许是王导的儿子王协,字敬祖,都是王导的儿子,也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二郗”指郗愔、郗昙。“今在剡”三字,是王羲之书文中唯一提到庄园在剡县的证据,可以认定指的是金庭庄园。

这些信件都和金庭聚会有关,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人其他时间到金庭的可能。但根据书信中“上下聚集”“敬豫诸人”“伦等”“二郗”等词语来分析,应该是两人及以上同行,所以参加集会的可能性较大。

下面这封《与谢万书》,既说到田园之乐,又讲到聚会之欢,是一篇研究王羲之金庭聚会和晚年生活的重要文献。书信里说: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

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

比遇重熙去,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旷。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耶!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矣。君察此当有二言不?真所谓贤者志于大,不肖志其小。无缘见君,故悉心而言,以当一面。(《全晋文》卷22,页1582)

升平三年(359)十月,谢万北伐战败后被废为庶人,来信诉说心中委屈,王羲之写信安慰他。信的开头就告诫谢万,切不可像古代有些丢官辞世的人那样自暴自弃、装疯卖傻,做出玷污自身的种种劣迹。并认为军队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还能不被治罪,实在值得庆幸,况且能够依从内心,回归田园,也是天赐良机,不可逆天而行。书信中“违天不祥”是信道之人非常严厉的措辞。

这封信,以自己辞官后的亲身经历,告诉谢万今后该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信里同时也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正是这封信,为我们揭示了中亲金庭聚会的情景,大概可分为三个场面:

一是“与亲知时共欢宴”。金庭庄园规模很大,除稻谷庄稼以外,果木成林,收获颇丰。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欢宴”,历时几天、十几天,情景类似于今天的集市会期。

二是“兴言高咏”。亲人们在一起吟诗作文,交流学识,虽已不能和兰亭修禊相比,但也情属自然。关于金庭聚会,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遗文可查,但其中谢道韫有一首《拟嵇中散咏松》诗: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遥。

诗歌模仿嵇康诗,赞美了金庭风光,并盼望能长期生活在这里,追随王子乔学仙升天,但遗憾的是时不与我,自己要随丈夫离开金庭。王乔就是王子乔、王子晋。“顿足俟王乔”一句,可以证明这首诗作于金庭。

三是“语田里所行”。归耕后该做些什么,书信里也提到了三个方面:一是天伦之乐。二是教养子孙。三是经营庄园,获得“抚掌之资”。能够这样做,则“老夫志愿尽于此矣”。

王羲之还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就是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他说:“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按:企慕、效法)数子。”有学者将王羲之的一生归纳为政学陆贾,道慕班嗣,身后事效杨王孙。陆、班、杨三人,都是汉朝名贤。其中,陆贾提倡儒学,从政主张“行仁义,法先圣”“无为而治,不废有为”,并辅以“道莫大于无为”。班嗣修为儒学的同时,尊崇老庄思想,主张“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杨王孙学黄老之术,认为生死是自然现象,提倡裸葬,以身亲土。在达官贵族妻妾成群的年代,王羲之七子一女都为同生,算得上保真,他对家庭和亲属的感情也跃然于诗文。师友造化而不役世俗,恰恰也是他书法艺术独创精神的理论来源,成为后学遵循的准则。显然,班嗣的做人和精艺之道,对王羲之有着深刻的影响。

透过《与谢万书》,我们能够看到金庭庄园人来人往的生动一幕,也能管窥士族阶级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庄园经济的全息图景。深究下去,这封信应该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总之,金庭庄园很富庶。王羲之以疏广、疏受叔侄为榜样,惠物于民,以求寿终。灾年有人向他借米,他爽快送去,并在信中这样说:

知须米,告求常如云。此便大令,敕以米五十斛与卿。有无当共,何以论借?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