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区齐贤街道兴浦村有着1000多年的制扇历史。老家在该村的70后金卫国,于2013年成立了自己的扇子工厂“越艺坊扇业”,开始专职经营扇子生意。经过十几年的创业,曾经的小作坊拓展为年销售额超1500万元的规模化企业,而兴浦扇也随着他的商业脚步走向世界。
古越自古擅制扇。据记载,民国初期齐贤兴浦村家家户户会糊扇面,老老少少会削扇骨。而知名度颇高的“王星记扇厂”,则早在清光绪元年(1875)就成立于柯桥城区,经多次迁址后,定址于今天的柯桥古镇区域。早年间,这些扇子曾远渡重洋,出口至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声名远播。只是随着扇子实用功能的弱化、兴浦村和柯桥古镇区域的拆迁、传统工匠的流失等多种因素影响,现在的扇业,已不复往昔的辉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全面复兴历史经典产业的大背景下,作为我区历史经典产业之一的千年越扇,如何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逐步恢复元气,甚至重现昔日荣光,值得引起重视。事实证明,“越艺坊扇业”通过对其制作流程进行优化完善、文创属性进行深度挖掘,包括建立起快捷的新兴电商销售渠道、实行个性化定制等,都保证了扇业在海内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也足以给千古越扇迈向复兴以极大信心。
尤其是在“国风”劲吹、“国潮”汹涌的当下,如何让自带才子佳人气息、文人雅士风采的越扇与广大年轻人建立感情链接,向他们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以至成为像汉服、簪花一样的必备装备,还是有不少工作可做。比如,适应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给扇子匹配相应的时尚元素,让其兼具传统与时代之美;有意识地在重大展会期间展示扇子的传统工艺、讲述其承载的经典历史传说等。假以时日,或许千年越扇也能就此“出圈”,甚至成为流量担当。
此外,扇业的复兴,也有利于我区相关产业的迭代升级、相关区域的协同发展。比如,尽管我区坐拥优质竹材资源,却因缺乏配套加工体系,扇业企业不得不舍近求远从外地采购竹制扇骨的半成品。在推进扇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努力在本地建成扇子产业集聚区,形成更完整的产业体系,也要借势让山区的山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山区群众“靠山吃山”,为他们打开实现共同富裕的又一片天空。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