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活着的证据
晓夏
在《与辉同行》直播间,被余华老师一句话种草——年轻人一定要相信前面还有运气。当我翻开新购的《余华文学课》时,方知这本书是余华老师浓缩了几十年阅读写作心得的赤诚之作。这位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坛顶流”,第一次用一个读者的身份,拆解了众多中外名家的文学名著。
从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福克纳,到马尔克斯、鲁迅等50位殿堂级的作者,从《搜神记》《丰乳肥臀》《一千零一夜》到《变形记》《百年孤独》《西游记》《孔乙己》等古今中外62部文学经典,余华以犀利的视角、通俗的语言,为读者破解名著密码,挖掘每一个小说细节中的“隐藏密码”。
书中最动人的,是余华与卡夫卡隔空碰杯的瞬间。他讲《审判》里约瑟夫被捕时的荒诞,就像自己当牙医时看着诊所窗外飘过的风筝,那些悬在半空的丝线,牵着每个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普通人。
这种共鸣不是比较文学的论文,而是创作者灵魂的前世与今生的相认。当他说“卡夫卡教会我如何把恐惧写成羽毛”,读者分明看见了文学史上两位失眠者,在月光下交换着安眠的秘方。
剖析《西游记》里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二郎神牵着哮天犬的牧羊人姿态,孙悟空金箍棒划出的犁铧轨迹,那些腾云驾雾的法术较量,虽然披着神话的外衣,却露出土地里生长出的生存智慧。这种解读不同于学术考据,更像一位历经世事的老者,感叹阶层差异的无奈。
余华谈到鲁迅的笔法,他说《孔乙己》里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是咸亨酒店柜台上的青铜算盘突然迸发的清响,震得满堂哄笑都成了陪葬的纸钱。这种文字犹如医学显微镜所放大的每一条神经,让每个标点都成了解剖人性的柳叶刀。他想到鲁迅多年前批判过的事,如今还在发生,对先生肃然起敬:“只有鲁迅才能够把人的根本写出来,而人的根本包含一切的根本。”
余华的阅读哲学带着泥土气。他劝年轻人别怕读不懂,也直言“读不懂就放弃”,将阅读比喻成进食,倡导“先原味品尝,后消化吸收”的精读法。他曾幽默地说过,自己的写作是“把悲伤留给读者”,也自嘲两次高考落榜后躲在县图书馆啃书的往事,初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时被“炸得晕头转向”,《活着》被十七家出版社退稿,这种真实让文学褪去高雅的伪装,还原最朴素的阅读情怀——原来大师也是俗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15课——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写作课。这是万卡的故事和卡达的故事。万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短篇小说《万卡》里的人物,卡达是冰岛作家拉克司奈斯短篇小说《青鱼》里的人物。
在谈及契诃夫《万卡》时,余华突然沉默。他说那个在信封上写“乡下爷爷收”的孩子,未驯化的委屈才是真正的利刃。而冰岛渔夫卡达的委屈,则是另一种形态的沉默,九十岁的他每日重复着剥鱼动作,连抱怨都像被海风蚀刻的礁石。
九岁的万卡最终没有等来爷爷的回信,九十岁的卡达也消失在海浪中。余华在书中写道:“当委屈沉淀为盐粒,连呐喊都会结晶。”“九岁的委屈是未拆封的刀片,九十岁的委屈是锈迹斑斑的刀鞘。”两个时空的委屈在此重叠,刺痛着每个未被言说的伤口。
他说“文学是治疗精神内耗的膏药”,我忍不住在银屏外鼓掌,真正触动我们的,或许是那份对生命的共情——原来每个人的委屈,都能在文学中找到归宿。
合上书页时暮色已沉。余华在文字里留下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问题:我们为何总在经典里寻找自己的倒影?“文学是活着的证据”,或许道出了所有写作的秘密——那些在纸上挣扎的灵魂,不过是在给自己的存在敲打确认键。如余华所说:“是读者的经历养育了我写作的能力,如同土地养育了河流的奔腾和树林的成长。”
而作为读者,我们何其有幸,能在余华搭建的文学凉亭里,听他讲那些关于生死、爱恨、存在与虚无的老故事,直到茶凉烟尽,月光爬满衣襟。
作者系辽宁本溪读者
透物见人的田野笔记
裴金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考古学家犹如勇敢的探秘者,孜孜不倦地挖掘着文明的碎片,细心解读着时间的密码。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里,二里头遗址犹如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静候着世人的探访与解读。
重大考古成果背后,总有一群甘于奉献的基层考古工作者。他们虽常处于聚光灯之外,但他们的付出与贡献却是支撑起这一片学术天地的坚实基石。《我在二里头考古》一书,正是对这些基层考古工作者的深情礼赞。本书深刻剖析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与心灵历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持。
作者张飞是一位“90后”,是著名考古学家许宏的关门弟子。他以三次亲历二里头遗址的实习经历为基石,铺就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道路。他的笔触既细腻又生动,将枯燥的考古工作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尘土飞扬的挖掘现场,在每一次铲土中、每一块陶片中感受那份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沉重。
这本书并非传统的考古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极富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访谈录,带领我们走进了考古人员的生活与内心世界。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被誉为“最早的中国”。这里有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张飞通过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15位与二里头遗址发掘、研究、宣传、保护相关的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拼接起一幅二里头“生命史”的立体全景图,记录与二里头邂逅的诸多考古人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考古人群像,致敬考古工作背后的无名英雄。同时向公众展示二里头遗址的价值,讲述二里头考古的生动故事。这些受访者包括亲手剔出器物的特级技师、描摹古物的绘图高手、第一件青铜爵的发现者等。他们的年龄从20多岁到70多岁不等,话题涉及的时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基层考古工作者的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真实的访谈记录,展现了那些在考古现场挥洒汗水的普通人的生活、思考与情感。张飞用一种鲜活而又感人的方式,让我们了解那些在考古工地上辛勤工作的普通人的故事。
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黄土色的考古现场,感受着每一次铁铲插入土中的紧张与期待。例如,书中提到的郭振亚先生,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了第一件青铜爵,这一发现对于整个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郭淑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二里头人,在二里头耕耘已有30多年,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样样精通的考古人;郭万仓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民工,并负责夜晚考古工地的安保工作,尽管他的名字可能不会出现在任何一篇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上,但他的存在却确保了每一次发掘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些故事不但生动描绘了这些幕后英雄的辛勤与执着,同时也揭示了他们背后的辛酸与不易。他们是连接古今的桥梁,用自己的双手触摸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脉络,让后人得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根在哪里。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普通的基层考古工作者们作传,可能是继石璋如先生《殷墟发掘员工传》之后唯一的一本。中国考古学百岁诞辰刚刚过去,其实除却考古学家们,基层考古工作者,尤其是技工们,是考古工作中最不可缺席的群体。无论是发掘、整理、文物修复、绘图、拍照,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才是主力,可是在学术史的回顾中却是长期缺位的。张飞的新书就弥补了这样的缺憾。
张飞在场式写作,让这本书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泥土的芬芳。他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读他的文字,就像跟随他的脚步,漫步在二里头的田野上,感受着阳光下的汗水,聆听着风中的低吟,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嗅到历史的味道。
张飞通过这本书特别强调了这些基层考古工作者的贡献。虽然他们大多没有显赫的头衔,没有深入人心的学术成就,但他们的工作对于考古研究的推进至关重要。在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人用手中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挖掘、记录、修复,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历史遗迹和文物。
作者系河北保定读者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