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海底观测的数据基座,浙江深海科技与产业还要多面开花。
近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印发《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在深海开发领域提出一系列规划。
在重点任务清单中,有一项已有进展——4月24日,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在杭州成立,将围绕深海矿产、油气、冷泉、环境治理、能源利用及装备技术开发等重点领域,聚合金砖国家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合作研究、联合航次、平台共建、技术转移与人才培养。
《行动计划》还提出,前瞻性开展深海科技和产业布局,加大深海科学、深海探测、深海材料、深海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攻关,聚焦水下采集、水中传输、水面平台等领域装备,提升研发和制造能力。
目前,省内有近百家深海领域科创企业,包括宁波东方电缆、杭州申昊科技、浙江深海电子、瀚陆海底系统等,它们在电子元器件、深海特种电缆、深海液压机械臂、深海机器人等方面优势突出。
比如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曾参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配套装备研制工作,其自主研发的“OceanX”水下机器人,是国内首套深海原位定植培养系统,可在6000米海底连续工作两年。
这些年鳌海转变方向,“要做大部分人用得起的水下机器人产品”。经自主研发,其遥控水下机器人和自主水下机器人等产品在应急救援、核电检测、科研教育、管网检修、海洋牧场等40余项细分场景打开市场。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今年预计实现翻倍增长。
目前,鳌海正在与浙江大学、中船715研究所等机构联合攻关声学装备、深海材料、AI算法等共性技术。企业还与浙江问海、杭州宇控等数十家上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国核运行、中船集团等下游业主场景单位,共同探索海洋终端场景的创新应用和相关产品的标准规范。
面向广袤深海,浙江将凝聚政产学研各方创新力量,打造技术领先、产业集聚、服务优质的深海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