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本溪老边沟林下人参生态种植基地现场测产验收。 资料图
作为道地药材的核心产区,辽宁省孕育着“辽药六宝”(人参、鹿茸、辽五味、辽细辛、蛤蟆油、关龙胆)等特色资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药用植物约14409种,而辽宁省就有1679种。近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经作所”)以科技为强劲引擎,在资源保护、品种创新、技术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辽药”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守护种质宝库,筑牢产业根基
“建设辽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以下简称“资源圃”),旨在守护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并推动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作所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辽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中药材产业辽宁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孙文松表示。
2022年,占地100余亩的资源圃正式建成,成为辽宁省保存规模最大,保存品种最多的药用植物资源圃。其采用活体保存和种子保存等方式,将种质资源保存、濒危物种繁育、良种选育等功能融为一体,宛如一座神奇的“植物银行”。
根据药用植物的科属特征、生长习性、药性及功能保护需求,资源圃被划分为阴生植物区、沙地植物区等10个保存区域。截至目前,资源圃内汇聚了众多珍稀濒危、极具药用价值的植物种类,包括588种药用植物资源,其中27种被国家级、省级植物保护名录收录。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建立起了东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数据库。借助基因测序和表型分析等技术,筛选出抗逆性强、药效成分高的优良品种,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了核心“密码”。
围绕资源圃,经作所深入开展野生道地中药材资源研究,对引种、驯化、品种选育等种质资源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人参、五味子等7种146份种质资源开展表型鉴定,成功筛选出13个优异株系,并培育出“辽五味子1号”“苍术1号”等多个优异品系。
创新绿色技术,驱动品质跃升
近些年,部分药农盲目跟风种植,导致道地药材栽培技术不规范、病原菌病害不明等问题频发。面对这一困境,经作所中药材创新团队迎难而上,围绕标准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研发。
在辽宁道地药材主产区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经作所建立了示范基地,从种子质量分级到良种繁育,从绿色栽培到采收加工,一系列技术成果落地生根。目前,这些技术已累计推广167.72万亩,有效覆盖辽宁中药材适宜种植地区,新增产值16.79亿元,新增纯经济效益22.90亿元,成为推动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在技术创新领域,经作所成果丰硕。基于规范化良种生产,成功研制人参、龙胆草等中药材的良种繁育技术,保障了优质种苗的稳定供应。针对人参、五味子等药材,开发水肥精准管理技术,让作物产量与品质显著提升。人参育种技术更是取得新突破,科研人员在资源调查中发现双茎人参在抗病性、产量方面优势明显,进而研制出化学诱变人参多茎秆育种技术,筛选出1个调控茎秆数量的候选基因和5个影响品质形成的候选基因,为人参育种开辟新方向。
同时,为破解土地资源利用难题,经作所因地制宜,构建了林下有机人参、林下细辛等仿野生栽培技术模式,最大程度还原野外生长环境,保留药材天然特性;针对粮药争地矛盾,创新龙胆-玉米套作、苍术-玉米套作技术模式。
如今,“林下参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效显著,累计推广3.5万亩,项目区林下栽培人参平均亩产达138.12公斤,增产26.32%,新增产值4.61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深化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在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作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的禹峰中草药材种植合作社曾面临发展瓶颈。因剪枝技术烦琐、成本高昂,植株郁闭度高、通风透光性差,果实产量和品质均下降。
经作所专家深入调研后,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指导合作社选择抗逆性好、道地性强的药材品种,并开展优质种苗引进及品种改良工作。针对剪枝难题,专家指出五味子结果习性特殊,果实90%以上着生在前一年萌发的新枝蔓上,且新枝蔓集中结果一次后产量锐减,结果枝需每年更新。
“由于我们这边春季温度提升较快,五味子叶芽已经萌发,不宜再进行剪枝,专家建议我们采用‘隔年平茬技术’,每隔一床进行平茬,将当年结果枝条从距离地面15厘米处全部剪除,虽然两年才结一次果,但效益反而翻倍了。”合作社负责人胡喜峰说。
据了解,合作社如今已有来自钢西村、龙王庙村、楼房村的百余名村民长期务工,不仅带动村民致富,还壮大了这些村的村集体经济。
抚顺市各县区种植五味子历史悠久,但因品种落后、病害严重,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户的积极性。中药材山野菜服务团队以抚顺青松药业有限公司为五味子种植示范基地,引进“辽五味子1号”“辽五味子2号”,开展“V”型修剪技术,制定五味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防冻害技术等实现亩增产60%、增收4000元,节约农药30%,减施化肥50%,技术辐射达2000余亩。
抚顺市清原县英额门镇是“中国龙胆之乡”,龙胆草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2%。然而,英额门镇椽子沟村却因多年种植龙胆草,出现品种退化、土壤贫瘠等问题。为此,经作所开展龙胆草、白鲜等新种苗引进及种苗提纯复壮工作,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使用,提高机械化作业利用率,推动龙胆草、白鲜等药材的绿色安全种植实现品质与效益双提升。
在守护辽宁道地药材的征程中,经作所以科技之力激活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书写出“辽药”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