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分子正将黑手伸向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2025年公安部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地区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上升18%,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43%。从“免费领鸡蛋”到“168万扶贫款”,从“孙子被抓”到“政府补贴”,诈骗分子利用老人对政策的信任、对亲情的依赖,编织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1.亲情绑架式诈骗
2025年1月,广东阳江3名农村老人遭遇“装孙子”骗局,骗子冒充民警声称其外孙因嫖娼被抓,需缴纳罚金。78岁的周伯颤抖着取出3.5万元养老钱,亲手交给“民警”,直到骗子消失才惊觉被骗。此类案件通过伪造警官证、发送“看守所视频”,利用老人对隔代亲的牵挂,单次诈骗金额最高达10.5万元。
2.政策红利变陷阱
江西横峰县村民收到伪造的“财政部红头文件”,声称可领取168万元乡村振兴扶贫资金。67岁的徐老先生信以为真,按要求下载“扶贫App”并转账5万元“手续费”,最终血本无归。此类诈骗通过邮寄伪造文件、伪造公章,2025年全国已发生237起,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
3.免费福利收割个人信息
四川达州警方破获的案件中,诈骗团伙在农村集市摆摊,以“免费领电饭煲”为名,要求村民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并刷脸认证。仅3个月内,3000余名老人信息被贩卖至黑灰产,衍生出电信诈骗、冒名贷款等次生犯罪,单案最高损失达58万元。
4.虚假投资套路深
安徽宿州农民李东冒用哥哥身份入职上海某公司,利用车祸赔偿款伪造“养殖项目”,向同村老人承诺“投资10万元,年收益30%”。两年间骗取180万元,最终导致23户家庭倾家荡产。此类诈骗常伪造政府合作文件,利用农村“熟人社会”信任链扩散。
5.冒充公检法恐吓
黑龙江鸡东县村民张女士接到“长春警方”电话,称其医保账户异常需配合调查。在对方威胁下,张女士取出22万元现金交给“民警”,直到骗子消失才报警。此类诈骗通过境外电话、伪造通缉令,单案平均损失超15万元。(晚报综合)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