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农耕博物馆的墙壁上,挂着一件蓑衣和一顶斗笠,斗笠已经泛黄发白,棕色的蓑衣也变成了黑色,我不由得注视许久。
是的,这是老物件,现在很少能够见着了。但它曾经是江南水乡农民必备的雨具,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两套蓑笠,春雨中,秋风里,当年农村里的主要男性劳力,戴着斗笠,身披蓑衣,右手扶犁,左手牵着牛绳在“嘘、嘘”声中催赶着水牛耕耘水田,或者是在拔秧种田。且如布袋和尚《插秧偈》所描写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似乎是悠然的农耕图,颇有诗情画意,但其实远没有如此闲适。虽然我就借穿过几次舅舅的蓑笠,因为我父亲没有正儿八经干过农活,到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时,蓑笠已经被塑料尼龙雨衣所替代,但就是借穿过很少的几次,我知道穿蓑笠真的不舒服,不方便。斗笠防不住风,如果风大,经常会把斗笠吹偏,必须不时用手去校正,否则就会遮住眼睛,或者被雨淋到,并且越戴越重,抬头低头都很难受。而蓑衣相当笨重,穿上后干活很不方便,蓑衣上的棕丝或麻丝碰在人身上,痒痒的,很难受。时间一长,有点吃不消。
所以,诗情画意只是外人的感觉。无论农民或渔民,穿戴蓑笠都是没办法的事。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对农户来说,买一套蓑笠绝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可是在尼龙塑料没有大量生产之前,蓑笠又是必备的渔具。无论是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挣工分,还是自己必须要干的活,下雨天,只能依靠蓑笠。撑着伞,那是没办法干什么活的。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尼龙雨衣、雨披等相继出现并逐渐普及,蓑笠很快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没过多久,就再也看不到身穿蓑笠的人了。原来珍藏的蓑笠也被搁置,然后被处理掉了。现在,大约只有作为民俗艺术的收藏,或作为商店的装饰品,或成为摆拍的道具时,才能见到这昔日常见的物件了。
蓑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诗经·小雅·无羊》中有记载:“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这句话描述了牧童黄昏放牧归来时,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场景,反映了周代农人身穿蓑衣的习俗。蓑笠的制作工艺复杂精妙。这种技艺如活化石一般,经历了千年的传承。同时,蓑笠在古代还象征着隐士和渔翁的生活,所以历代骚人墨客经常在诗词里写到它。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