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近些,再近些!绍兴大叔46年拍了10.5万张照片

2025-05-18 14:49

来源:

摄影对刘育平来说,早已渗透进血液。从1979年开始,40多年来,他始终以“讴歌时代、服务人民”为使命,深入生活,深入一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绍兴上虞的城市和人民。他曾获得浙江省“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绍兴好人”和绍兴上虞文化工作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他的镜头里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身影

“近些,近些,再近些!”刘育平常说,摄影家犹如战地记者,最好的作品永远来自火热的生活。

这么多年,刘育平拍摄了10.5万余张照片,除了绍兴上虞各个时期的大事件,镜头下还有生态自然、山水风光、乡土人情等。

滴水成冰的日子,围涂人民热火朝天

覆卮梯田

“为什么我的影像能显现出真实的力量,因为倾情其中。”刘育平在绍兴上虞大围涂现场拍摄的系列照片,不仅成为绍兴上虞围涂珍贵史料,极具震撼力的照片《万众一心绘新图》还被北京博物馆收藏。

1991年隆冬,绍兴上虞九一大围涂在杭州湾南岸拉开战场,刘育平肩背铺盖和照相器材,随6万围涂大军驻扎虞北海涂。营地里,一个个工棚用尼龙布遮盖,人们睡芦席餐海风。一连数月,他与民工同吃同住。12月20日清晨,天寒地冻,海涂滴水成冰,刘育平一如往常地背着相机,冒着凛冽的北风与围涂大军跋涉在苍茫浩渺的滩涂。突然间,他被眼前的场景感动得热血沸腾,连跑带跳百余米,寻找到最佳拍摄点,“咔嚓嚓嚓……”按下了一连串快门,全然不顾锋利的冰碴和芦桩刺破了脚底,鲜血淋淋。

日出围涂的娥江儿女

刘育平拍下的这幅《娥江儿女》完美呈现了一支“奋斗者之歌”的时代交响曲。人们一次次被光影中透出的情景所震撼:一轮旭日冉冉东升,喷薄而出,黑黝黝的地平线上,飘扬的红旗,一群直奔工地的劳动者与肩挑沉甸甸的担子担土而来的劳动者擦肩而过,在艳丽朝霞的映衬下,奔走的娥江儿女剪影和宁静的自然景观美妙地交融在一起。《娥江儿女》作品先后获得了全国新农村摄影佳作奖、江浙沪长三角摄影大赛银奖、浙江省第七届影展优秀作品奖等。

“零下几(摄氏)度的围涂现场,民工打着赤膊劳动,热气腾腾。要知道,这是穿羽绒服都嫌冷的时候。”刘育平深有体会地说,“摄影家只有到人民中间去,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镜头寄寓着他浓浓的人民情、家乡情,对他来说早已超越了一般的摄影创作爱好。几十年如一日,刘育平踏遍虞山舜水,为父老乡亲义务拍照万余次。他的镜头里有不少一辈子从未拍过照的山村老人,那喜从心出灿烂无比的笑容令人动容。他用自己的摄影作品,一次次参加“娥江天使”等志愿拍卖,以此传递对弱势群体的暖暖爱心!几年前,获悉老家水竹村筹建文化礼堂,他当即携兄妹捐款5万元。他还先后11次向国家档案馆捐赠历史纪实照片5万余张。

他的照片里

凝聚了绍兴上虞人的爱乡之情

蒿坝古渡的摆渡人

刘育平拍摄的很多照片成为宣传绍兴上虞的标配,绍兴晚报也刊发过他的不少作品。

1998年10月27日,纪念谢晋从影五十周年系列活动在绍兴上虞文化广场举行。担任大会主摄影的刘育平,稳稳地蹲在距谢晋面前2米多的位置,把相机调试至最佳拍摄模式。面对数以千计的父老乡亲,谢晋表达了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深深挚爱,抒发了对虞山舜水的浓浓情感。他深情地说:“绍兴上虞是我的家乡,我是上虞人民的儿子。曹娥江是上虞的母亲河,我是喝曹娥江水长大的。我爱上虞,我爱家乡,我爱曹娥江,以后我死了,请把我埋葬在曹娥江边……”

顿时,全场鸦雀无声,很多人热泪盈眶。“当时谢导缓缓取下眼镜,擦拭泪痕后又重新戴上,说不出话,目光久久地凝视着家乡的蓝天。此时无声胜有声,我聚神屏气,迅速按下快门。”在一连串的“咔嚓”声中,谢晋庄重的形象被凝固在镜头中,《上虞人民的儿子——谢晋》就此“诞生”。刘育平说,这张照片先后被全国多家新闻媒体录用,还多次参加展出。

去年2月18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浙江省爱乡楷模、“浙江骄傲”人物、知名港胞张杰先生辞世,刘育平为配合媒体宣传,拿出了他“压箱底”的照片,其中就有一张是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前夕,张杰先生站在维多利亚港口的场景。刘育平说:“拍摄这张《我的中国心》是1997年6月,当时我想让他转点身过来,他告诉我,一定要朝东北方凝望,因为这是家乡上虞的位置。”

他的人生路和摄影密切相关

曹娥江上飞舟遏浪

刘育平与摄影最初的缘分,与父亲有关。“20世纪50年代末,父亲去苏联学习,买回一架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二手相机。”这让还在上初二的刘育平产生了浓厚兴趣,日夜研读一本由俄文翻译过来的《摄影小经验》小丛书。在那个人们还视相机为稀罕物的年代,他已能熟练掌控曝光、对焦及构图“摄影三要素”,拍出令人惊叹的照片。

高中毕业后,刘育平来到绍兴上虞茶场工作。身为茶场负责人的父亲没有利用权力把轻松的岗位留给他,而是把需要日晒雨淋最艰苦的工作交给他。酷暑天,刘育平挑着80多公斤的大粪去浇灌茉莉花,母亲来探亲,看到晒得黝黑的儿子心疼不已。旁人也觉得委屈了刘育平,但父亲却说:“让他锻炼锻炼吧。”

“在茶场工作的那段时光里,我深刻体会到钢铁是炼出来的,磨难就是财富。这为我后来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刘育平说。

劳作之余,刘育平喜欢写诗编剧本,跑到山上采风拍照。不出几年,他的艺术才华初露锋芒,作品整版整版地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当时父亲希望刘育平能在茶场继续工作,但刘育平挑着书箱和铺盖,走出大山,选择到绍兴上虞文化馆工作。

从此,群众文化工作成了他的终身事业。

长虹卧波展上虞新貌

被北京博物馆收藏的《万众一心绘新图》

刘育平还兼任过绍兴上虞摄影家协会主席25个年头,培养了大批摄影人才。“我曾多次跟随他的摄影团队深入采风,他会手把手地教我们抓拍最美瞬间,话不多,理深。”绍兴市上虞区文联主席徐伟军说,是刘育平老师让后辈们懂得摄影也如“轮扁斫轮”,工匠轮扁做车轮时,榫眼松紧会导致车轮松滑或滞涩,而松紧适当这种手艺,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如今,虽然刘育平退休已13年,但绍兴市上虞区很多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需要留影时,主办方仍会首先想到他。“仅拍摄上虞两会他就持续了30年,一场不落。”绍兴市上虞区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士感慨地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杜静静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