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如烟
范蠡,生卒年不详,字少伯,又称范伯、陶朱公,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一带)人,后居越,春秋末期越国名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年轻时曾师从奇人计然。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他却不为世人所识。因此,常佯狂倜傥,长歌当哭。文种为楚宛令时,二人相交为友,并一同入越,同事越王句践。句践常以国事相询范蠡。其出众的才华连吴相伍子胥也自叹不如,夸范蠡为越国的“圣臣”。
范蠡在句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句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句践三年(前494),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句践偕妻等入吴称臣。范蠡亦作吴国人质两年。其间,吴王夫差曾亲自劝说范蠡,要他弃越归吴,共享荣华富贵,范蠡委婉地拒绝了夫差的利诱。在吴国期间,范蠡如亲子一样忠心句践,替他在伯噽面前说好话,适时抓住机会让句践事奉夫差,终于麻痹了夫差。句践因此得以全身回国。
范蠡是绍兴城的最早设计者和建造者。公元前490年,句践被解释放回国以后,开始实施其卧薪尝胆、报仇雪耻的大计。范蠡受命在山会平原“筑城立郭,分设里闾”,建立都城,作为复兴国家之本。他选择今绍兴城内卧龙山南麓一带为城址,建成一座小城邑,周围长度为二里又二百二十三步,设有陆门四处,水门一处,并在城内及城周围建造宫台及其他设施,史称“句践小城”,也就是后来的山阴城。此后,又在小城附近建筑大城,将今绍兴城内的八处大小孤丘连成一片,大城周围长达二十里又七十二步,高陆门三处,水门三处。为了迷惑吴国,城之西北隅不设城墙,而在卧龙山之巅建立飞翼楼,借以了望吴国军事动静。小城和大城均由范蠡规划设计,故史称“蠡城”。这是今天绍兴城的基本轮廓。
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归国后,范蠡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句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范蠡建议句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杀吴太子。句践二十四年,越军在围吴都三年后破城,夫差自杀。越国终于吞并吴国。范蠡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辅佐句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终于成就越王霸业。
越灭吴后,范蠡激流勇退,留书不辞而别。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不到三年,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又一次以布衣的身份迁居。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绍兴城内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记》《汉书》中有列传,《越绝书》《吴越春秋》《东周列国志》述其事甚详。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