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凤凰村小区发现DJI M3E……”昨日下午3点28分,低空安全管理服务平台上发出一条报警信息,一架未实名、超高的无人机正在飞行中。发现这一无人机的正是浙江绍兴安邦护卫有限公司研制的产品。
据了解,去年以来,越城区抢先“破局”低空经济,打造首批6个全国领先、全省唯一的专业特色平台,率先推进低空“三张网”规划编制,确保无人机“飞得起”“看得见”“管得住”。其中,绍兴安邦护卫参与的无人机基础信息采集项目,让无人机实现了“看得见”。“我们的低空新能源远程识别基站和物联网融合基站,能精准识别无人机。”安邦护卫拓展部经理王纪平说,自去年基站全域布建完成以来,已共计侦测无人机39000余架次,查处违规飞行行为400余起。
无人机是如何被“看”到的?在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四条中提到,微型、轻型、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应当广播式自动发送识别信息。“识别信息相当于是无人机的‘身份证’。”王纪平说,低空新能源远程识别基站就相当于是收音机,专门用于接收无人机报送的识别信息。目前,越城区范围内已部署103台低空新能源远程识别基站,其最远接收距离达6公里。
而物联网融合基站不仅能识别飞行中的无人机,还能识别不开机状态下的无人机,实现空地一体全域感知无盲区。安邦护卫协助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绍兴市公安局等,创新规范无人机数据采集标准,推出一机一码信息采集物联网标签。民用无人机机主向公安机关登记无人机信息时,会获得一枚标签,该标签需安装在无人机或遥控器上,未经授权不可拆除。当标签经过物联网融合基站时,会被实时记录,并显示出地面运动轨迹。标签进入管控区时,便会向平台发出报警信息,公安机关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此外,标签上的二维码,民用无人机机主可以扫码登记,申请飞行计划。管理者扫码,可以看到无人机的相关登记信息。
目前,越城区范围内已部署304台物联网融合基站。“依托这两种基站,可以实时感知无人机序列号、型号、位置、速度、高度、起飞点及飞手位置等,实现对无人机的精准识别,使无人机飞行更加安全、有序。”王纪平说,越城区范围内还有物联网基站2376个,同样可识别标签信息。
王纪平告诉记者,公司当前正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共建无人机信息采集实验室,研究无人机信号接收技术,研制针对无人机反制设备的管控装备及平台,采集无人机信息数据,联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无人机领域的科研课题等,全面支撑越城区低空安全底座运行。与此同时,公司正紧密对接参与绍兴市全域报文基站建设项目、万丰通用机场低空安防管控项目,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江西、吉林、江苏、山东等省部分城市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拓展全国市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董林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