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月榴花明,捷报传佳音。
近日,长三角41市一季度GDP数据全部出炉。其中,绍兴市生产总值20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并领跑长三角41城。
2022年初,绍兴首次立下万亿GDP的目标:“未来5年内要跻身‘万亿之城’,突破城市能级的‘天花板’。”这几年,绍兴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023年绍兴GDP达7791亿元,增长7.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2024年,绍兴GDP为8369亿元,增长6.5%,增速继续居全省第二。
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
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的会议上,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明确提出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更加重视项目建设”,着力抓好重大项目,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增强有效投资的关键拉动作用。
今年,绍兴共有136个项目纳入省“千项万亿”工程,总投资达5230亿元,年度投资656亿元,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经济大市,稳稳挑起大梁。
(二)
然而,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活跃、竞争激烈。取经万亿新贵常州,绍兴深知加速转型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动作不断,一次次站在全国乃至世界聚光灯下。
积极抢占低空经济万亿赛道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绍兴低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全省领先,初步构建了以通用飞机、无人机和低轨卫星为核心,以装备制造、新材料和下游应用为支撑的“机、星、器、材、用”协同发展格局。去年在省内率先实施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并编制低空新基建、航路航线和应用场景等专项规划。不久前,绍兴市越城区全域低空新基建项目(一期)正式开工,总投资估算(概算)金额达20.5亿元,创下全国低空经济领域公开招标项目的最高纪录。
再比如携手新能源汽车行业巨头传递“中国智造”底气。
前不久,比亚迪美洲商务大会系列活动落户嵊州,这是该大会首次在国内深圳之外的地区举办,170多名外国客商和140多名国外网络达人在嵊州进行商务考察和洽谈,还体验了一把越地风情。比亚迪在嵊州连续投建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30亿元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是其在浙江单体投资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项目。去年,嵊州还与比亚迪签署永久战略合作伙伴协议,预计将成为比亚迪华东地区最大的电池和储能制造业基地。
在比亚迪项目的带动下,嵊州已形成超300亿元产值规模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绍兴还全力打造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去年集成电路产业链实现产值809.5亿元,同比增长 16.8%,距“千亿级”目标更近一步;全市规上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50.4亿元,同比增长 13.5%,利润总额 78.2 亿元,同比增长68.5%。
绍兴是全省唯一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综合试点,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庞大的传统产业同样展现出十足的韧性和巨大的潜能。
日前,古越龙山、会稽山两大绍兴黄酒龙头企业相继发布2024年业绩公告,在酒水行业整体承压的情况下,两家上市公司均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三)
除了“家底殷实”、自身过硬外,生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区域无疑也是绍兴拔得头筹的重要助力。
在杭绍甬一体化的进程中,空间上,绍兴已会同杭州、宁波共同制定了实施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产业上,《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提出,以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核心,引领整合杭州、宁波资源力量;推动杭绍甬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大脑,加速区域集成电路集群信息共享。从长远看,这些都将为绍兴冲击GDP万亿城市提供澎湃动力。
当然,绍兴的后发之力不止于此,除工业“压舱石”外,服务业的贡献也不容小觑,而服务业的最大变量在旅游业,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把外部的服务需求吸引到本地,具有巨大的经济撬动效应。在这点上,绍兴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绍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乌篷摇曳、枕河人家……每当节假日,位于古城核心区的仓桥直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12万人次。
今年五一假期,绍兴全市A级旅游景区、宾馆酒店、乡村旅游点和文博场馆累计接待全域旅游人数372.04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实现全域旅游综合收入39.43亿元。
绍兴还通过文化浸润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构建全民参与的文明培育体系,探索文化育人可持续路径。城市书房、邻里中心遍地开花;打造“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645 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 500 人以上行政村100%覆盖;送戏下乡、送书下乡、“街艺角”、“我的艺时光”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绍兴群众的幸福指数。
闷声耕作,静待花开。五年时间很短,晋级万亿城市之路不易,接下去的时间,绍兴会继续走好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路子,刷新优秀成绩单。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