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猪,大家就会想到胖乎乎的动物形象。
事实上,现在猪的平均体脂率并不高。猪之所以越来越“苗条”,主要是由于健康的饮食观改变了现代人的消费方式,大家变得越来越爱吃瘦肉,所以瘦肉型的猪更容易获得养殖户的青睐。
这让我国以脂肪型为主的本土猪种“受了伤”。浙江省农科院质量营养所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肖英平举例,本土猪种如金华猪、兰溪花猪等,养至12个月时,瘦肉率为40%至45%。相比之下,国外引进品种的瘦肉率高达65%至70%。“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喂食1000克的饲料,国外引进品种可以长400克瘦肉,本土猪种仅有250克至300克。这影响了养殖户们的选择。”他说。
能不能有一种科学方法,让本土猪种减肥又增肌?
减肥,并不意味着减去所有脂肪的含量。“猪的肌间脂肪含量影响猪肉的风味,所以我们要精准减少它的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肖英平说,这正是研究的难点所在。
2014年起,肖英平团队便致力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每天清晨五六点,这群“养猪人”便相聚于猪舍,在数十头金华猪的包围中取样粪便,用超声设备测定猪背的脂肪和肌肉厚度。4年时间中,通过对数千份样本的分析,他们发现了一类名为“丁酸梭菌”的微生物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皮下脂肪高的猪体内丁酸梭菌的含量就较少。
进一步,他们将分离出的丁酸梭菌与其他营养素组合添加到饲料中,反复进行养殖验证试验。在小鼠试验中,研究人员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形成类似人类肥胖症的表型,验证丁酸梭菌分离株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脂肪沉积和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同时,他们以金华猪为研究对象,通过丁酸梭菌饲喂试验,验证丁酸梭菌对猪体脂沉积的调控作用。
结果显示,该菌种就像一种“益生菌”,能减少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含量,而不影响肌内脂肪。同时,它还能改善肠道健康,抑制病原菌生长。
团队据此创建了猪“肥膘”调控技术体系。在金华猪等地方品种中应用后,猪的皮下脂肪降低了8%至12%,瘦肉率提高了4%至5%。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