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克斐 通讯员 任宇杰) 近日凌晨,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执法机构针对曹娥江流域展开突击夜查行动,通过精准布控与拉网式排查,现场查获非法捕捞船只及禁用渔具。据执法负责人透露,随着夏季水温回升,非法捕捞行为呈现夜间化、隐蔽化趋势,本次行动中查实的违法案件将面临严重处罚,彰显了水域生态保护的执法决心。
自3月1日禁渔期启动以来,我区深入贯彻《浙江省2025年度八大流域禁渔执法管理实施方案》,通过立体化宣传、精准化执法、多部门联动的组合拳,在全区形成“高压严管、全民参与”的护渔新格局。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以“零容忍”态度打击非法捕捞,累计开展“春潮1号”等专项执法行动76次,清缴违规网具3500余张(顶),查办违法案件15起,为曹娥江、钱塘江等重点水域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禁渔政策落地首月,全区掀起多维宣传热潮。工作人员深入沿河村庄、码头,通过张贴通告、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普及禁渔法规政策。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公交车电子屏轮播等方式实现政策传播全覆盖,全面营造禁渔期间对天然水域野生鱼类实现“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社会氛围。
禁渔期执法行动中,区农业农村局、公安分局、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建立联勤联动执法工作机制,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模式,加强重点区域、时段执法力度,采用夜间蹲守、突击检查等方式,形成禁渔执法高压态势。同时,从执法端到市场端同步发力,对涉渔交易市场、餐馆等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形成从水域到餐桌闭环治理机制,确保禁渔令“落地有声”。
“在禁渔期执法高压严打态势下,我区曹娥江、钱塘江等重点水域内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显著下降。为区内水域生态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窗口。”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禁渔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下阶段,将持续深化“宣传+执法”长效机制,探索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等举措,让禁渔期真正成为水域生态的“康复期”,为子孙后代留住“鱼跃人欢”的生态画卷。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