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之墟,和美水乡。上虞道墟这片枕水而居的江南水乡,因水而兴,因水而美。2005年11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新屯南村调研,指出“村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老人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这个温暖人心、意义深远的重要指示,成为上虞区公安分局道墟派出所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指引。一幅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画卷正在道墟街道展开。
依水而治
织密平安防控“安全网”
道墟街道水域面积6600多亩,36条河流串联辖区22个村(社区),织就“水上街市”的肌理。水,是道墟的灵魂,亦是基层治理的天然脉络。
晨雾未散,巡河小队的冲锋舟已犁开运河的镜面。“注意3点钟方向!”随着队员一声提醒,违规设置的渔网被发现。这是“水上网格”的工作日常。
道墟派出所针对水乡河流纵横的地理特点,组建了以老党员、退伍军人、船师傅等为成员的上虞区第一支水上义警队伍和以网格警长、专职网格员、生态义警为成员的多支“巡河小队”。
仅今年初以来,“巡河小队”就劝阻野泳人员18人次,发现电捕鱼、放地笼等破坏生态违法线索45条。
道墟派出所还利用水乡文旅振兴的特色,在“一壶江南”景区打造三栖平安桥头堡,配备20艘机动小船、2台无人机、多种防溺水设备和警务应急装备,构建水陆空联动的防控网格。4月上旬,派出所与台州长鹰无人机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开设“无人机博士课堂”,开展警务模拟演练,借助高校专业力量,推动无人机在警务领域特别是防溺水救援中的广泛应用。“智慧课堂”激发了派出所民警对科技应用的兴趣,大家经常一起探讨。
针对水乡屋顺河建的空间特点,道墟派出所细化“最小作战单元”,由网格警长牵头参与,政法联络员、网格员、义警驻点,实行“135”响应机制和“卡片式”指挥处置。通过“平安哨长”,为群众提供警务咨询、纠纷调解、安全巡逻等服务,进一步绘制“三维立体网格图”。
道墟街道有大大小小的台门100多个,台门文化是当地最鲜明的文化标识。道墟派出所顺势在一些台门古祠堂开设“和事茶桌”,就地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实现“小事不出堂、大事不出村”。
2023年初,村民周某与章某因建房划定土地范围问题产生矛盾。去年9月,双方发生肢体冲突,矛盾进一步被激化。调解员老韩充分摸清双方的家族关系,巧妙利用重点关系人和村干部的推动力量,邀请双方到“茶桌”座谈协商,以乡情伦理化解矛盾,最终双方同意互不追究对方法律责任,让这起持续两年的疑难信访事件终于圆满化解。
这是“和事茶桌”处置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在基层矛盾纠纷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自治“微”力量。派出所组建了由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干部、老师爷组成的“五老调解团”,深入台门小巷、村民家中,倾听村民心声,留意细微矛盾。今年初以来,开展邻里活动38次,化解矛盾纠纷15起。
道墟作为绍兴“师爷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今,派出所巧将这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基层治理工作中,联合道墟街道中心小学打造了“平安小师爷”队伍,让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孩子成为传播平安知识的小使者。
“别人打我三日羞,我打别人三日愁。打输抬进卫生所,打赢请进派出所。”“小师爷”章子润的新编童谣《别打架》赢得在场村民热烈掌声。
以人为本
架起警民携手“连心桥”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大海,只有在书上看过。”在道墟杜浦小学有这么一批新居民学生,他们在山里长大,只听说过大海。今年3月,道墟派出所联合绍兴海事处发起“海之梦、心之桥”公益活动,实现了孩子们的看海梦。
“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道墟派出所常态化组织网格警长、警员、网格员、微网格力量下沉网格,以结对帮扶方式了解独居、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为11位老人提供上门办证、检查水电煤气安全等帮助。及时劝阻电信诈骗受骗人转账32起,挽回经济损失28.5万元,合力共绘夕阳红。
派出所还创新性地推出安全送教“家访”服务。网格警长、网格员与新居民专职协管员利用夜间居民休息时间,深入村社、家庭,对“小候鸟”们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防溺水、防走失等安全知识宣教,共同托起朝阳梦。
通过摸排辖区特殊人群,道墟派出所发现部分监管能力较弱人员,为解决此类特殊人群的管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庇护场所,派出所会同街道综治办、社事办等多次会商,邀请“赤脚”医生、各村社干部、爱心企业家、网格员、社区民警加入托管队伍,免费提供健康咨询、生活技能培训等服务,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