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剑镇位于诸暨的最西端,距今1100余年,1967年才从浦江划归诸暨的版图。
马剑原称建溪。唐代末期镇越使戴堂父子喜欢驰马试剑。自从带领戴氏众人迁到建溪生活后,就不允许后代习武射箭,开始过这放马青山,铸剑为犁的田园生活,故乡里人称其居地为马剑。
马剑的大名人,也几乎都姓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为戴良。702年前,戴良出生在马剑,他以家乡的九灵山为名号,自称九灵山人。
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占婺州,戴良与胡翰等人被朱元璋从山中招回,为朱元璋陈述治世之道。在所有大师中间,朱元璋最看重的是宋濂和戴良。年轻时的戴良,是位帅哥,史书介绍他“神清气爽,美须髯”。他的最大爱好是读书,“虽祁寒盛暑,恒至夜分乃寐”“穷日夕不能休”“终日危坐无惰容”。
朱元璋和戴良的第一次会面,戴良的才学就使得朱元璋大悦。周文穆《识小编》云:“太祖驻兵金华,戴良入见,首陈天象之利,人心之归,顺天应人之举,正唯其时。上大悦,至夜忘寝。”朱元璋对戴良相见恨晚,不但请他讲史,而且封他为“学正”。他对戴良说:“先生,我想请您教导我的子弟和亲信们,造就一批大明朝未来的栋梁!”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刚离开金华,不识好歹的戴良竟然就“逸去”了,留给大明开国皇帝一个飘忽的背影。
戴良是逃了,偏偏朱元璋对戴良喜爱甚佳,念念不忘。当他和刘伯温谈天时,他说:“哎,比不上戴良啊!”刘伯温也感叹到:“陛下这样哀痛,原来是痛惜戴良的离去。”过了几年,明朝天下初定,朱元璋想要招致遗佚制礼作乐,就对沐英说:“戴良是一个人才哎,博学广闻,问无不知。”沐英叹着气告诉他:“如今戴良逃得找不到了。”朱元璋想到胆大包天的戴良,瞬间十分气愤,言:“让各郡县把所有元朝“耆硕”的名单都报上来,凡是不肯来应征的就斩他的头!我一定要找到这个戴良!”
遁走的戴良,在47岁的年纪选择上应张士诚的引荐,做了元朝的“儒学提举”。而且,还偷偷跑到苏州上任去了。在看到张士诚没有前途以后,他又渡海北上,闯过黑水洋,找元军去了,他要为元朝的中兴鞠躬尽瘁。他的努力当然没有成功,他甚至没有找到元军,大元帝国在第二年就寿终正寝了。
明朝建立,戴良的一班朋友宋濂、胡翰、苏伯衡、王袆等都入仕为官,戴良却选择了一条“岩居穴处、深自韬晦”的道路。他躲进了四明山的深处,一时间连家人也不知他的去向。戴良这样做,还是为了躲避朱元璋的征召,他不肯出来做官。而朱元璋也是一如既往地要找到戴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过了漫长的十五年以后,明太祖终于找到了戴良并如愿把他征召到了京城。
此时的戴良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头,长期的隐居生活让他形容枯槁。而朱元璋则已是九五之尊,周边的每一寸空气都透露出威严。朱元璋的无情和暴戾已经开始使臣下不寒而栗,谁都知道,在皇上面前,哪怕是一点无心的失礼都会是泼天的大祸。
戴良一来,朱元璋便召见了他,请他吃饭,还安排宿在会馆中,每天令王公大官们轮番来陪伴说话,朱元璋对戴良说:“戴良,我愿用大礼和金币来请你当老师,重用你。你留下来吧,别再逃了。”戴良却说:“陛下,我老了,不中用了,身体又不好,不堪大用,我不当官!”这话说了还不止一遍。
朱元璋一气之下将他投入牢狱。4个月后,戴良去世,死因扑朔迷离。死后的戴良终于结束了他几十年的“避仕”流亡生涯,回到阔别的家乡马剑,回到他魂绕梦牵的九灵山,和先他八年去世的赵氏夫人团圆。
戴良以死守住了遗民的气节,捍卫了儒士的尊严。先贤的倔强,给马剑注入一种悠远浓厚的历史感,也给马剑增添了几分潇洒刚毅的自由灵魂。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