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连续两年的绍兴山阴城隍庙会,激活老绍兴的“烟火气”,提升了庙会的影响力,并让市民和游客在古韵盎然的庙会中,欣赏到越子城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大家的心中不免有个疑问:这个城隍庙在何处?城隍神又是何人?
山阴城隍庙会。 记者 梁永锋/摄
众所周知,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是高耸的城墙,隍是干涸的护城河,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城隍神的职能是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据明代《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说,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泽,普救生民。”
据清代徐承烈《越中杂识·祠记·府城隍庙》载:府城隍庙在卧龙山西南之巅。神为唐初越州总管庞玉,从太宗力战有功,出任越州,威望甚著,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梁开平中,吴越武肃王上其事,封崇福侯。南宋时,加封昭祐公,进忠应王。明初另祀于山麓。清康熙中,郡守俞卿重修上下两庙。乾隆五十六年(1791),郡守李公亨特重修上庙。
宋陆游的《城隍庙记》曰:“礼不必皆出于古,求之义而称,揆之心而安者,皆可举也。斯人之生,食稻而祭先啬,衣帛而祭先蚕,饮而祭先酒,畜而祭先牧,犹以为未则。凡日用起居所赖者皆祭,祭门、祭灶、祭中溜之类是也。城者以保民禁奸,通节内外,其有功于人最大,顾以非古黜其祭,岂人心所安哉?故自唐以来,都县皆祭城隍,至今世犹谨。”城隍是民众心目中的“地方长官”,对生前治理过本地方的名臣良将,民众希望他们仍和在世时一样护佑黎民百姓,泽被一方安宁,因而将之立为城隍神。
张岱的《陶庵梦忆》一书中,记录了绍兴的许多乡风民俗,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当年的龙山城隍庙是个热闹的地方,看戏的人群熙来攘往。张岱家有戏班,自己就是导演,当时的盛况是:“城隍庙戏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冰山记》)考绍兴“城隍庙”的遗址,应该在“风雨亭”的西侧,那里至今还遗留着一条祭祀长石台和四个庙柱大石础。
二
位于越城区府山西麓的“庞公池”,是为纪念城隍神庞玉而命名的。五代钱镠(852—932)建吴越国,都临安,以越州为东府,在此穿渠引水,营建园林,为后宫游乐之地“西园”。钱镠,字具美,小字婆留,唐末拥兵两浙,统十四州,封吴王、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后自称吴越国王,在位41年,谥号武肃王。诗僧贯休前往投贺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据钱镠写的《镇东军墙隍神庙记》:“故唐右卫将军总管庞君讳玉,顷握圭符,首临戎政,披榛建府,吐哺绥民,仁施则冬日均和,威肃则秋霜布令。属墙爱戴,黔庶歌谣,寻而罢市兴嗟,余芳不泯,众情追仰,共立严祠,镇都雉之冈峦,宰军民之祸福。”
庞公池。
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中有《庞公池》一文:“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睡去。歌终忽寤,啧啧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喜看今日绍兴西园景色秀美,其蛟若坠镜。园中庞公池北有漾月堂。堂之前,有冬瑞、春荣、秋芳、夏荫四亭对峙,为史文惠所建。堂南有桥,桥外有亭,叫水竹亭,循桥而西有数条小路,曲折相通于竹丛乱石间。中有二“里”:昔日茂林乡之兰亭里,东有流怀岩,西有右军祠,南有修竹坞,北有敷荣门;佳山乡之鹅池里,东清真轩,西崇峻庵,南骋怀亭,北曲水园。曲水之东,栏盾相接,叫惠风阁,历清真,登城亭,叫列翠亭。列翠亭以北叫华星亭,亦临城上亭。据《嘉泰会稽志》载:“燕休则飞盖堂最胜,觞咏曲水最胜,登览之胜,则列翠矣。”
越州诗社同仁应志铨先生,为此慨然写下《庞公池怀古》诗:“一池春水思庞公,不泯余芳都越中。五代烟云留胜迹,千年得失荐殊功。将军遗德恤民力,司吏营台好喜风。但许龙山存一脉,唐星宋月照时空。”
中国的传统庙会,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沉淀、凝结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感恩祈福,营造祥和,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绍兴人继承了这个古老的传统,并将永远铭记“庞玉”这个城隍神的功绩:“庞德威灵,护越地千家安泰;玉光显赫,佑绍兴万姓康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那秋生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