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村社书记解纷团的故事,就如一本基层治理的启示录。当两起标的额不足5000元的纠纷出现在眼前,我感觉触摸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层肌理。
两起纠纷标的额虽小,却一度让当事人剑拔弩张。有趣的是,当法官的“法理”遇上村社书记的“情理”,当“书记解法”遇上“家长里短”,这场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治理“二重奏”,竟奏出了别样的和谐韵律。
梳理两个书记的故事不难看出,解纷团的“破冰密码”,是用“熟人社会”思维解决“陌生人矛盾”。在当事双方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认知僵局时,村社书记的独特价值凸显,他们既是“体制内的自己人”,又是懂方言、知民情的“隔壁邻居”。罗国海书记一句“农村里房子出租哪能没损耗”瞬间拉近与房东的距离,又用“挖掘机震裂房屋难举证”的乡土案例消解租客的对抗心理;陈芳芳书记先听装修工“要一口气”的委屈,再帮业主梳理“电线裸露”的合理诉求,让双方从“争对错”转向“找平衡”。这种“把法理揉碎了讲情理”的方式,恰是破解基层纠纷“最后一公里”的密钥。
解决基层矛盾,解纷团用的是“情绪经济学”。两起纠纷僵持半年的根源,不仅仅是金钱争议,更在于情绪对抗。不争馒头争口气,双方都是为了一口气而对簿公堂。村社书记的介入,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情绪管理”:
给情绪一个出口:罗国海没有急于否定房东的损失,而是先肯定“换谁都会心疼”;陈芳芳听完装修工的抱怨后,直言“拖欠尾款确实伤感情”,让当事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的慰藉。
给争议一个台阶:解纷团巧妙运用“行业经验”替代冰冷鉴定。罗国海以装修市场价拆解5000元清单,陈芳芳用“市场行情变化”解释租房承诺落空,将抽象的法律争议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双方从“必须赢”转向“可以让”。
给关系一个警醒:罗国海提醒房东“多一个朋友多条路”,陈芳芳建议双方“留证据写清合同”,在化解矛盾的同时,为未来相处埋下“合规种子”。
当城市化进程让“陌生人社会”成为常态,传统“宗族调解”“邻里说和”逐渐式微,如何在法治框架内重建“熟人信任”?这两起“微纠纷”照见“大治理”的答案,即是“法理打底、情理润色、土法增效”的复合模式:法官提前介入释明鉴定成本高、举证难度大等法律风险,为调解划定“法律基线”;书记用乡音俗语、生活经验软化当事人对抗心理,让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从“现场踏勘聊装修”到“微信转账当中间人”,解纷团灵活运用“土办法”提升效率,让纠纷解决更接“地气”。
基层治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案结事了”的冰冷终结,而是“心服口服”的温暖开始。村社书记解纷团的价值,正在于用“带着温度的规则”“裹着人情的法治”,让每一起“鸡毛蒜皮”的化解,都成为基层信任网络的构建,让法治精神与乡土智慧在和解中悄然生长。
这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小事不拖、大事不躲,用“书记解法”解百姓心结,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接地气。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