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稽山麓的溪涧之间,流淌着一段险些被遗忘的文明。这里沉睡的矿脉,曾孕育出滋养无数文人墨客笔锋的越砚。
绍兴市工艺美术艺术大师 潘荣根:
你看这边的田里面,这个矿是一个脉带这样斜着过去的,这个田下面以前都是挖过的矿,也许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挖过的。但是最早的话,这座山你看得出来,它像刀削一样平,所以以前这个矿,比如说500年、1000年,2000年前,一直有人在采这个越砚矿。
越砚历史悠久,明末史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山阴曾出颜色“赤比马肝”,花纹“类玛瑙”,石质能“着墨无声而墨瀋烟起”的“天砚”。《冬心集》载:扬州八怪金农,曾游会稽山,得一石,质润而色雅,爱不释手,遂琢磨成砚,珍为上品。可见越砚在古代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地位。
绍兴市工艺美术艺术大师 潘荣根:
像这块完好的,有点像鸡血石一样,发红发紫的,这块是完整的,越完整的石头你只要去看它的边,手摸上去有一种瓷器断掉的那种感觉,就是手好像划伤了,这种质地肯定好的,它不是风化的。
潘荣根手里拿着的,就是制作越砚的原材料。越砚石质细而不滑,坚韧滋润,经久耐磨。石色雅丽,有虎皮纹、青丝纹、绿色纹、玉色条纹、紫红花斑等天然纹理,名曰青花、蕉叶、鱼脑、玉带、紫袍、美人红、金线、银丝等。笔未着墨,而诗情画意先入胸臆。
绍兴市工艺美术艺术大师 潘荣根:
我现在在雕的都是随形砚,什么叫随形砚,你这个原石拿来是怎么样的,我舍不得把它割掉,我根据你这个原石来取题材,想好构思、点位,再设计。高的地方,比如说我雕个亭子上去,或者我雕棵树上去;低的地方、远的地方我挖一个小房子,或者旁边挖一个瀑布等等。构思一定很重要,从一块好的原石到构思到雕刻,设计是很重要的。
雕刻越砚的时候,潘荣根常常“因石取势”,即利用砚石毛坯的各种天然形态、色泽、纹理,确定题材、布局和造型。量材施艺,并寓精巧于简朴之中,以呈大气。通过浅浮雕、深雕、圆雕等多种形式,别出心裁地将普普通通的龙、凤、鱼、虫、花、鸟及人物等图案赋予新的生命和神韵。
绍兴市工艺美术艺术大师 潘荣根:
你真的要全程雕这个越砚,你首先必备的要会设计,也就是要会画画。第二个必备条件,你不管雕什么都雕过,你雕这个石头,因为砚台属于石头,木雕也好、根雕也好,包括我们石雕也好,包括铜雕,所有的工具都不一样的。技法是一样的。
潘荣根从小喜欢画画,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入绍兴书画院培训班,受到书画名家沈定庵、郭子美、蔡旺林、钱彰武等人的指导熏陶。九十年代,他又跟着堂哥学习木雕,后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伟为师,从事根雕艺术。机缘巧合之下,他接触到了越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门工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不仅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奖,也被各级博物馆收藏。
绍兴博物馆藏品部主任 张瑞芳:
今天潘老师捐赠的两方越石砚台,雕刻比较精美,石质也比较细腻。作为砚台来说,一个是雕刻、一个是使用,价值还是比较高的,是我们绍兴地区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现代美术工艺品。
选料、切割、设计、打坯、粗雕、细雕、抛光、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这项工作既需要体力,又需要技术,更需要审美,从而使作品既保持历代制砚传统风格,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绍兴市工艺美术艺术大师 潘荣根:
这方砚台的材料,我们绍兴当地一块难得的带着颜色的原石,它里面有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钉,很难得的。然后这边一块呢,它是浅绿色加灰色。当时我设计的时候构思了很多天,因为雕的题材叫锦灰堆,锦灰堆的题材是什么,比如说古钱币、甲骨文、竹简。然后这边呢,你看为什么这个陶罐是破的,体现什么呢,体现这个等于是在地下埋了几千年了,就像我们的越砚,有两千多年文化(历史)了。
据查,上世纪七十年代,绍兴砚台厂的越砚产量就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出口日本。但由于原料、销路等原因,1982年底停产,越砚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五六年前,潘荣根在平水镇的溪沟中发现了制作越砚的原材料,越砚这门曾经濒临失传的工艺,终于在当代迎来了复苏的曙光。
绍兴市工艺美术艺术大师 潘荣根:
说起这个矿,我说实话,千辛万苦五六年前才找到这个矿,(根据)一个记载,说是在城南10公里,我一直以为是坡塘那边,然后坡塘那边没有,大大小小,富盛、陶堰、稽东、王坛、平水、兰亭,就我们绍兴整个南部山区我都找过,整整将近五年。
兰亭有一次我去找矿,从山上上去的时候,叫村里的一个年纪大的打听这里面有没有开过矿,他们说我们这里确实开过矿。但具体呢,我说矿在哪里,他说在山坳,山坳里面要上山,路没有了。后来没办法,我看信号都很差了,我就给我同学打电话,还能打得通,我说兄弟等一下我这个定位发给你了,万一联系不上我,你就给我报警,真的下不来了。四点多的时候,还是找不到路,然后我们从溪沟里跳上跳下,我摔了好几跤,腿上至今还有好几个疤。
潘荣根还参与了《越砚石鉴定及分级》团体标准研制,负责采矿样、给矿石分等级。将来这项工作全部完成后,相当于给原本还是“黑户”的越石办了张身份证。
绍兴市工艺美术艺术大师 潘荣根:
我到目前为止,我算了一笔账,从越砚开始,从找矿到教学生也好,去比赛参赛也好,我总共亏了好几百万,那是真的。
我儿子以前也学过,我儿子对我说老爸我再雕下去的话,老婆都要娶不起了,他说又赚不到钱,还费工又费事,那确确实实是这么回事。
我是绍兴人,我觉得这个越砚文化挖掘和传承如果我不做,那真的没有人做了。我下半辈子刚才说过了,就交给越砚了。
当机械臂开始量产文创砚台,潘荣根仍执着于用双手敲打时光。这些染着血痕的石头,承载的不仅是墨香,更是对工匠精神的终极诠释——在他看来,在效率至上的数字时代,真正的文化传承,仍需要百万次雕刻的耐心守候。
(内容来源:绍兴文化影视频道)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