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时曾称会稽、越州等)出贤士出俊杰出人才,历来如此。连毛泽东也曾在纪念鲁迅的诗中称赞道“鉴湖越台名士乡”。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但是从故乡的先贤那边吸取过精神营养,也与“名士乡”出名士的地域原因密切相关。
根据我所接触到的现有史料,最早注意到这个名士之乡的,是东汉末年的会稽太守王朗。他曾这样询问当时会稽郡的功曹吏虞翻:“闻玉出昆山,珠生南海,远方异域,各生珍宝。且曾闻士人叹美贵邦,旧多英俊,徒以远于京畿,含香未越耳。功曹雅好博古,宁识其人邪?”他问的是“会稽”的“旧”时“英俊”,却在不经意间说到了“英俊”与地域的关联,说出了“英俊”之出于会稽,就像玉出昆山,珠生南海一般,有其内在规律。
1914年,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曾说“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此中的“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八字,即出自虞翻答王朗问的那一番话:“夫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实为州镇,昔禹会群臣,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系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虞翻的话未必全都可取,但“海岳精液”与“善生俊异”之间,确乎有其内在的联系。
1912年,鲁迅在《〈越铎〉出世辞》中,也曾引用过这八个字,说是“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可见,他把这视为虞翻对于王朗提问的一种解答。
在绍兴历史上接踵出现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不全是虞翻所说的“忠臣”“孝子”“贤女”)确实足以使人应接不暇,很值得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去深入研究。
二
沃野千里的绍兴山清水秀,“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这是此处经济发展而能成为鱼米之乡的客观条件,也是有识和有志之士将做学问当成一种精神的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的物质基础。此地的才俊多为文化名人和饱学之士,少有剽悍骁勇的战将,而无论是在古代的会稽郡、越州,还是在近代的旧绍兴府八县中,地理条件更为优越的山阴、上虞以及余姚,出现的才俊更为密集,便都是佐证。在这块土地上,贫如谢沈(山阴人),“闲居养母,不交人事,耕耘之暇,研精坟籍”;雅若虞喜(余姚人),“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直至今日,也依然有开米店的研究古镇历史,扛煤气罐的研究桥梁文化,当农民的研究中国文化通史。这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的文化氛围。正是在这种活的文化氛围之中,历代名人的精神和风范才会得到继承和发扬,包括文化名人在内的贤士才俊才有得以孕育的土壤。
地处滨海之地的绍兴“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本来就是开放型的,并不封闭;本来就有极大的包容性,并不排外。自汉代起,曾有几次中原的人口南迁,绍兴是很重要的接纳地。一是汉武帝时为抑制强宗大姓,使其不得族居而实施的迁徙,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任“西域都护”的郑吉,就在那个时候迁居此地;二是属于汉末避乱或逃难的迁徙,所谓“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其中相当一部分便留在会稽;三是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实施的迁徙,例如西晋之为东晋,北宋之为南宋,便都有大批文官武将以及他们的子弟来此落户。这个地方又能以其富庶与开放吸引人才。东晋时的王羲之,之所以“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这一方沃土既能使各种人才的成长获得物质基础,也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尽管绍兴的开发迟于中原,其后发优势却在汉末以及三国、两晋之后迅速体现出来。
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有利于形成各种才俊横向交汇竞争互补的格局。曾有学者称“滨海之地的人,由于大自然的关系,一般思想开放,敢于想象,而‘异端邪说’也最易在这里传播”。这位学者执意要坐实绍兴先贤王充以及赵晔之著述多为“异端邪说”,却在无意中说出了受“海上交通和外来影响”十分明显的会稽,使人易“受外来之影响”,因而“思想开放,敢于想象”的事实。而这,恰恰是不拘一格造就才俊的必要因素。
三
在绍兴这块土地上,还一直都有为贤能作传的传统——既有外地人在本地成才或施展才赋的,也有本地人在外地成才或施展才赋的,以至连嵇康这般原籍会稽上虞,“以避怨徙铚(今安徽宿州市)”的人,也被后人引以为贤能并为之立传。
虞翻如数家珍地向王朗列举的会稽郡的历代先贤,其实就是在他心目中的“贤能谱”,且已隐含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分类格局。三国时朱育与濮阳知府对话时所列举的会稽先贤,则是对于虞翻的“贤能谱”的一个补充。在此之后,无论是谢承的《会稽先贤传》,贺氏《会稽先贤像赞》,还是虞预的《会稽典录》,几乎都按照这个格局以及这个“贤能谱”为会稽郡的先贤立传。明末的张岱也曾写过《明於越三不朽名贤图赞》。他按照“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之意,明确标出以立德、立功、立言分门别类,为有明一代越中先贤镌像立传,并系以赞语。直至晚清,更有李慈铭作《越中先贤祠目序例》。此“祠目”以西汉的西域都护郑吉为首,直到清代为止,“溯君子六千人”。从李慈铭为“越中先贤祠”所撰的一副长联可以看出,他的“越中先贤祠目序例”大致能与他的前人所作的贤能传赞相承接。
绍兴出贤士出俊杰出人才而且代代不息,这种纵向的传承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