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鹅踪》是作家李瑶音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以“云门兰亭古镇”为地理坐标,从一幅画开始想象,以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约1239—1299)的画作《王羲之观鹅图》数世纪的流转为创作主线,串联起跨越朝代的文化守护史。“一幅观鹅图,千年书圣印,半部清代史”,既呈现千年前书圣竹园水榭赏鹅戏水的雅趣,又遍历东晋、元、清、民国与现代的风云际会,历史的版图跌宕起伏又精彩纷呈;从一场护宝夺宝行动开始,以江南名城杭州、湖州、绍兴与新兴的国际大都市深圳为历史文化背景,以两大家族五代人在不同时代的经历,呈现一群群前赴后继的文化守护者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一个国家在几个阶段中的发展史,证明时代的洪流总是在曲折中前行。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清晰的主题表达和诗意的语言风格,让过去与当下、现实与传说相互映照,既解构了线性历史的权威性,又赋予故事多维的解读空间,使情节有了纵深感,人物形象立体多棱,体现复调叙事与美学突破的文学张力,在读者与业内激起了层层涟漪,印证文学在阅读快餐时代依然具有撼动心灵的能量。
从作品内涵而言,这是一场关乎文学、人性与时代的深度对话。
《云门鹅踪》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传统乡土叙事的窠臼,将个人命运、家族兴衰与时代洪流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具有从“地方性”到“普遍性”升华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文化寻根与现代思潮的反思。云门古镇古寺的一些宗族祠堂、水乡民俗,在城市化浪潮中逐渐消逝,但历史在、文化在,并历久弥新、推陈出新。小说以文学的方式为消弭的乡土文明立传,为厚重的历史人文树碑,解密诗画基因,再赋诗路新韵,以文学之镜照见时代的褶皱、时代的辉煌、时代的奔腾,这种共情彰显文学介入现实的力量。诚如一位读者留言:“终于有人把浙江文化的根挖出来晒晒太阳了,不然都要发霉了”。
人性勘探与伦理困境的救赎。书中“真相是否必须被揭露”的诘问,直指后真相时代公众的情感与理性博弈。“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故事,它们命运的轨迹也标示着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历史踪迹。”包括在人物塑造上,摒弃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处理,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光谱。“鹅”既是翰墨书乡的象征,又暗含对“盲从”与“觉醒”的哲学思辨,恰是当代人精神困境与理性突围的缩影。既体现对乡土记忆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人性与伦理的犀利剖析。
山水意象与人文意识的觉醒。鹅群徘徊于云门、兰亭山水间的意象,恰如当代人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彷徨,引发对身份认同与文化根脉的追问,这就是隐喻的力量。同时,作品主题与生态文明、社会关切等时代命题关联,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我的和解,凸显文学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关怀。
从作品内省而言,这是一个当代作家如何践行时代使命的深情叩问。一部书不仅是文字的锤炼,更是一次精神的苦旅。该书作者耗时数年打磨此书,其创作态度令人感佩。“文学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本身。”这种对复杂性的敬畏,恰是当下文学亟需的品格。当今时代,快餐式阅读与流量叙事泛滥,小说这种厚重感与思辨性,为文学如何“既回应现实,又抵抗媚俗”提供了范本,同时也启迪如何在喧嚣中守护文学的精神灯塔。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行走的脚步不能绕开脚下的土地,文学要向下、扎根大地、深耕现实土壤,才有活力,这是永恒的路,也是对生活理想主义的一种观照。小说从熟悉中捕捉诗画江南文化基因,从乡愁中找寻真、善、美的丰富与多维,以真诚换取理解。启示作者写身边事、写自己熟悉的事、写与情感共振与心灵相通的事,这是赋予作品强大生命力的前提。
尤其在AI时代,写作面临革命,每一位作者都得应变适变求变,主动思考如何让作品适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在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不单纯关乎一部作品的解读与研讨,更是文学共同体凝聚的现实课题。
“鹅踪虽逝,云门长存。”关于作品及其带来的文学思索依然深刻深邃。诚如书中所言“人世间最大的宝是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灯”,时代需要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的作品,我们需要用真诚的力量、行走的力量、情怀的力量、求变的力量,铭记来路、勇探前路,立足于心灵,用心跳声、脚步声写就的作品去感染、感动读者,讲好故事,这是与现实握手言和并与其相敬与宾、相得益彰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