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剑是中国古代冷兵器中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与一个东夷方国(越国)的兴衰故事一起流传了2000多年。据相关史料记载,越国自允常时拓土始大并称王,其子勾践继王位后,在与强邻吴国的较量中一度受挫。为了振兴越国,实现大邦之梦,勾践与他的大臣们实施了20年的生聚教训和勤耕备战的复兴方略。其中,为铸造高质量的青铜剑投入了大量精力,终于打造出技术领先、工艺精湛的越国青铜剑,其中以越王剑最负盛名,被誉为“百兵之王”。如今,这些越王剑被陆续发现并为多家博物馆和爱好者收藏。
近日,“最美浙江文物守望者”、绍兴博物馆原副馆长娄烈走进绍兴图书馆主讲《越国的王者之剑》,梳理了收藏于世界各地的诸位越王自用佩剑,以及剑与主人背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越国为实现大邦之梦而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越王勾践剑
娄烈介绍道,目前已知的勾践剑共3把。其中,2把是勾践尚未继王位之前所铸,故铭文中称“戉(越)王之子叴(句)戔(践)”。一把为宽格箍茎剑,1945年被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馆收藏;另一把是宽格复合剑,具体情况不明。
即位后所铸的越王勾践剑目前考古发现仅此1把,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收藏。该剑全长55.6厘米,身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57.4克。剑身纵中起脊,剑身约三分之一近剑锋段的两侧略作弧曲,双刃向前汇聚成锋尖,锋刃犀利。剑身一面近剑格处有两行鸟虫书铭文。剑身两面通体饰黑色菱格纹。宽剑格呈倒凹字形,两面铸饰变体兽面纹,并镶嵌绿松石和蓝色琉璃。圆柱形直柄上遗有两道界箍痕迹,圆盘状剑首,剑首底面作11道同心圆立圈,圈壁薄如纸,圈间距最小的仅0.2毫米。出土时曾做了一个测试,剑刃在一叠皮纸上一划,即穿透20多层纸,让人赞叹不已。
勾践,也称菼执,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勾践是越国崛起中最重要的一代国王,越国由弱小到强盛历尽无数磨难,其“卧薪尝胆”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这柄宝剑始终伴随着越王勾践走过韬光养晦、开疆拓土、争霸中原的艰难岁月和战斗历程。
越王者旨於睗剑
越王者旨於睗剑约有20把,其中绍兴博物馆和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也有收藏,剑的制式皆为宽格箍茎剑,宽剑格两面铸鸟虫书铭文。铭文中通常有“戉王者旨於睗”字样,“者旨”即“诸稽”的省笔字,为越王之氏,“於睗”即“与夷”的近音通假字,为越王之名。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越王者旨於睗剑:全长52.4厘米,身宽4.1厘米。剑身光亮,刃脊线分明,剑身约三分之一近剑锋段的两侧略作弧曲,双刃向前汇聚成锋尖,锋刃锐利。宽剑格两面铸双勾鸟虫书铭文,字间镶嵌绿松石。圆柱形剑柄带饰纹双箍,剑柄缠黑色丝缑,圆盘状剑首。该剑附有完整的剑鞘,剑鞘用两条木片黏合而成,外用丝线缠缚加固,再髹以黑漆。经专家鉴定,这些丝织物应由越国生产,对研究浙江古代丝绸的发展史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於睗,也称与夷、鼫与、鹿郢等,越王勾践之子。公元前464年至前459年在位。他虽在位时间较短,但前期一直辅佐其父越王勾践治理国家,或为越国九大夫之一的诸稽郢。
越王不光剑
越王不光剑已发现近30把,绍兴博物馆和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均有收藏。不光剑开始出现薄格直柄剑和薄格复合剑,宽格箍茎剑则很少。铭文都在剑格两面及剑首底边圈,薄剑格上铭文横写横排,宽剑格上铭文竖写横排,剑首铭文竖写环列,铭文错金错银相间,或一面错金一面错银。剑主名称有“越王嗣旨不光”“越王旨殹”“越王者旨不光”“越王不光”4种。绍兴博物馆收藏的越王嗣旨不光剑:全长67.3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3厘米。剑身修长挺拔,纵中起脊,近剑锋段的两侧略作弧收,菱形薄剑格,剑格两面横写横排鸟虫书铭文,字错银。圆管状剑柄,扁平圆剑首,剑首底面边圈鸟虫书铭文,字错金、错银间隔。剑铭中的“越王嗣”是表明尚未即位的越王继承人身份,“旨不光”即诸稽不光,因此,该剑应是不光处在王储期间所铸。
绍兴民间收藏的越王旨翳剑:全长56.8厘米,身宽4.8厘米,柄长9厘米。剑身前半部分略收狭,并在近剑锋段两侧作一弧曲。宽剑格两面竖写横排鸟虫书铭文,字错金、错银相隔。圆柱形剑柄带双箍,圆盘状剑首,剑首底面鸟虫书铭文,字错金、错银相间。
不光,也称翳、不扬,越王州句之子,越王勾践之玄孙。公元前411年至前376年在位。不光处在越国由强盛到逐渐走向式微的转折时期,他继位后的前期越国依然强大,曾伐齐国、灭缯国,与中原强国抗衡。但在长期与列国之间的博弈中,越国既受北方势力挤压,又有吴地不稳定的困扰,种种危机使越国开始向南退缩,公元前379年,越国将国都从琅琊回迁吴地,不久又发生宫廷内乱,越王不光被太子诸咎所弑,随后又接连发生弑君事件,使越国内部元气大伤。
者差其余剑
者差其余剑目前只发现1把,苏州博物馆从台湾古越阁征购收藏,剑全长39.8厘米,身宽3.7厘米。剑身较狭短,阔平脊斜从,剑身前半部明显收狭,剑锋尖锐。剑身一面下半部的平脊上有阴刻的一行铭文,铭文字体已不见鸟虫形。铭文笔画内有黑色涂料,剑身通体饰菱格暗纹。宽剑格两面铸兽面纹并镶嵌绿松石,圆柱形剑柄上置双箍,圆盘状剑首。该剑铭中的“者差其余”即“诸稽差其余”,此剑主人可能是诸咎被杀后即位的越王无余之。
无余之,也称初无余、莽安,越王诸咎之子,越王勾践晜孙(六世孙)。公元前375年至前364年在位。无余之处在越国内乱时期,他的前两任越王(不光、诸咎)在一年内先后被杀,他在大夫寺区平乱后当上越王,但十二年后也被寺区的弟弟杀害。越国人请出避祸在外的无余之弟弟无颛,拥立为越王,越国内乱终于结束。
越国铸剑水平领先
吴越地区是水乡泽国,不像中原那样一马平川,很难凭马车和戈矛长驱直入,东南的丛林和沼泽环境更适宜短兵相接,于是选择了剑这种便于携带和格斗的武器。
越国铸剑的历史大约从允常时期开始,到勾践时期铸剑技术在各国处于领先水平。
一是形制改进、功能提升。剑身前半部分近剑锋段两侧作弧曲,有利于连续刺杀,还有一种在剑从上开血槽,这无疑增强了杀伤力。
二是结构改进、质量提升。青铜剑最大问题是坚韧和锋利不能兼备,因此打仗的国王一般要备数十把剑。越国工匠发明了复合剑,即剑身的中脊与从刃采用不同金属配比,分两次合范浇铸,这需要很高的冶炼铸造技术,但能弥补青铜剑的一些缺陷并增加剑的长度。
三是装饰工艺改进、审美提升。越国工匠在一部分剑的剑身上制作了菱格纹、曲波纹、雨雪纹之类的精美纹饰,还在剑格上镶嵌绿松石、琉璃等,剑首底部铸饰圈壁薄如纸张的密集同心圆,特别是将越国崇尚的鸟虫书,通过错金、错银或双勾镶嵌工艺装饰在越剑上,这是最早赋予文字艺术化的一种创新。
越国人能把冷酷的兵器做成高颜值的艺术品,不仅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越国工匠精神的彰显。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