浬浦镇位于诸暨市东南部,得名于宝掌禅师所建之醴泉院。初名醴浦。醴者,甜酒也;浦者,水岸也。古人以“天降甘露,地涌醴泉”为祥兆。相传禅师开岩之时,一股清泉自岩下流出,清澈甘甜如醴,故名其寺曰醴泉院。
宝掌法师是中印度婆罗门贵族的儿子。他生下来就有很多瑞象,骨气不同常人,眼大鼻长,两耳垂肩,双眉高挑,左手紧握成拳,父母知道孩子将来定不同寻常。孩子才满九岁,父母就带他投奔佛陀精舍出家作沙弥。
当师父帮他剃度落发时,他突然放开一直握拳的左手,掌心露出一颗珍珠。他虔诚地把这颗掌中明珠呈献到本师像前,并且首次双手合十顶礼,剃度师父因此为他起法号叫宝掌。
宝掌法师出家之后,精勤修行,严持戒律。佛陀入灭九十多年后,他才出生,所以常感叹:“哎,没有缘分亲自听闻佛陀的言教。”于是,他就不顾寒冬酷暑,研读三藏,他还期望能学到教外别传的禅宗。为此,他走遍天竺各地参访圣贤知识。
东汉末期,宝掌法师前往峨嵋山朝礼普贤菩萨。经常二十天才吃一餐饭,坚持诵经,相传每日诵《般若》等经千余卷。有人为此咏诗赞叹:“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宝掌法师常对人说:“我有一个夙愿,要住世一千岁,今年已经是六百二十六岁了。”因此,世人都尊称他千岁和尚。后来,宝掌法师又前往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
这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事不断。宝掌法师到了古义丰郡,看见这里山连着山、岭叠着岭,还有双峰并立,高峻巍峨,不禁高歌赞叹:“如此奇景,想必是有古佛在这里住过。”于是搭起草庵住了下来,一直停留了一百十几年,却很少被他人知道。在此期间,宝掌法师也曾背着衣钵、拄着竹杖前往终南山询问佛法。当时中原烽烟四起。宝掌法师的精神感动了山中猛虎,处处跟随护卫。虽然外面战祸纵横,山中的晨钟暮鼓却没有间断停息。
宝掌法师后又辗转多地,直到贞观十五年,到达诸暨里浦山下。
遇一老者,老人问宝掌:“你来这里为了何事?”宝掌回答到:“因为我接近千岁,已经老了,寻找一个安身之所修行养老。”老人说道:“在这个山的背面,林嶂幽耸,里面有一个石室,叫里浦岩,你可以前往居住”。宝掌听从了老人的建议,当时正值中秋,宝掌到了岩下,看见山秀泉洁,月白风清,欣然为颂,有“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立马就决定结茅于里浦岩。
高宗显庆二年时,宝掌法师已一千七十二岁。这年七月七日,宝掌法师向如光和慧云二位徒弟说了一段偈语:“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说完偈语,闭目入定。七日后又苏醒过来,嘱咐徒众:“我离世后六十年内,如果有僧人来取我的尸首,不要拦他。”说完这句话就与世长辞。宝掌法师圆寂五十四年之后,有一位长老到这里,绕法师塔顶礼,塔门自动打开,人们看见塔内大师真身舍利放出耀眼光芒,宝骨洁白庄严,带有红色纹理,令人肃然起敬。长老祷礼完毕,携带宝掌法师舍利而去。
宝掌法师传奇的一生给浬浦镇蒙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青山绿水,古村小巷,浬浦的美就像一滴水墨荡漾在江湖中,不起波澜,却氤氲了山河。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