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牛新闻推出绍兴首档原创夜读专栏《夜读》。所有文章由越牛新闻记者和越牛特邀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这里有街头巷尾的市井人情,有职场家庭的酸甜苦辣,有城市发展的铿锵足音,也有平凡人生的非凡瞬间。今天晚上9点,我们来读《重温鲁迅故里》。
4月20日,陆游祖居所在的绍兴坝头山村。身着时尚西装、已步入花甲之年的麦家,和粉丝们交流读书心得。
粉丝请他推荐绍兴文化地标,麦家脱口而出地回答:“谁敢不推荐鲁迅?我会把我对文学、对作家最褒奖的词汇,都献给鲁迅。”
都说绍兴是一座巨大的鲁迅“痛城”,身为绍兴人,我对鲁迅故里却一直有着一种疏离感,还是在多年前陪外省来的朋友去逛过。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中国人也说:近处无风景,烂怂大雁塔。诗和远方虽好,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家乡的美景与风味。
“说起来,我很久没去过鲁迅故里了。”前阵子,奶奶看见短视频里鲁迅故里人挤人的样子,颇为惊诧地感慨:“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啊!”我说我也没怎么去过,于是和爷爷奶奶一拍即合,决定找个周末一起重温鲁迅故里。
推开故里的门,仿佛回到了旧时光。看着那一方方天井,一口口水缸,还有那张古朴的木雕床,奶奶忍不住说:“这和老屋里的东西一模一样嘛!”我补充说:“以前这样的床下,都会放个痰盂。”
乡下没拆迁的时候,木结构的老宅里也有这样的木雕床。我当年就是蜷在这床沿上,听奶奶讲“水漫金山”和“后山孤坟”的故事,雕镂的缝隙里,还藏着我偷塞的糖纸。导游介绍道,鲁迅故里的桌椅床榻多是从民间搜集的老物件,按绍兴旧俗复原。有些老物件有些我看着都很陌生,但在爷爷奶奶眼中,它们仿佛是阔别已久的老友。
有游客看爷爷奶奶是本地人,问这些物件日常是怎么用的,他们就兴致勃勃地演示绍兴人过去怎么用铜盆洗脸,怎样去溪边挑水放缸,怎样划船出游,讲得比导游还来劲。
穿梭在鲁迅故里的角角落落,那些被时光折叠的记忆一寸寸舒展开来。我看着鲁迅描述过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仿佛看见自己和小伙伴用竹竿打枣子,枣子噼里啪啦地砸到脑袋上;看着鲁迅笔下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想到春天曾跟着姑婆去乡野“刁”马兰头,结果把野草认成野菜。漫步到厨房间,那柴火灶又让我想起奶奶在老宅烧灶的模样 ——她坐在灶前的长条凳上,周围的柴火码得像书册一样整齐,火星子蹦出来时,她便用蒲扇轻轻扑打。
“你小时候喜欢煨番薯,没耐心,番薯扔进去人就不见了。”奶奶用手指轻嗑我的脑门。我笑着回应说:“我明明记得小时候喜欢煨年糕。”记忆中的画面愈发清晰——我用木棍细细扒开柴灰,钳出已成焦黑色的年糕,用筷子一戳就往嘴里送。我又不禁遐想,当年的迅哥儿,是否也曾像我这般蹲在灶口,满心期待地等年糕煨熟?
夜色渐浓,我们走出鲁迅故里,回头望,满目灯火总是那么温暖。我想,难得来一次的鲁迅故里,实是每一个绍兴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在这方故里,绍兴人可以找到最为感同身受的乡愁。那种融入血脉和骨髓的绍兴气味,如同鲁迅所写: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尉立丹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