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童言传乡音,留住声波中的“土味文化”

2025-05-13 21:04

来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中描绘的“乡音无改”场景,或许有一天会消失。

和许多方言一样,蛮话正面临着代际断层。据当地抽样调查显示,在蛮话方言区,完全掌握蛮话方言的90后约占18%,200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听不懂蛮话的约占14%。

苍南县75后方伟群,从小“浸”在蛮话里长大。可不知从何时起,她发现身边能听到的蛮话,变少变淡了——有的人不会说,有的人说不好,有的人不想说,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常说家乡方言了。

作为当地县融媒体中心的广播员以及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理事,方伟群联合相关艺校举办蛮话童谣培训班,为当地孩子免费上课。“我接触过几百位小朋友,刚来上课时,10个人里平均有9个不会讲蛮话。”她还发现,经过培训本已学会吟诵蛮话童谣的孩子,因不在蛮话语境中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本已学会的内容又会忘记。

在颜逸昌看来,真正能传承好方言的最佳阵地,在小学、幼儿园,在每一个家庭。“保护好蛮话,要从娃娃抓起,让蛮话进校园,给孩子创造更多学讲蛮话的语境。”

事实上,在苍南县和龙港市,已有部分学校通过开发《蛮话方言教学课本》等形式,让蛮话走进中小学。龙港市第一小学本学期为一年级小学生开设了蛮话童谣拓展课,龙港市姜立夫小学也将《蛮话童谣》和《蛮话方言史》中的内容搬进课本,并且通过数字化手段制作成视频、音频、互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蛮话的热情。在钱库镇第二小学,音乐老师郑莉莉通过音乐串烧这种年轻人喜欢的现代表达方式,重新赋予蛮话童谣生命力。

“《蛮话童谣》很有趣,现在我们全家都会经常念。”钱库镇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董佳林已经学会了五六首童谣,他回家哼唱时,发现父母和奶奶都能跟上一起念唱,齐念《蛮话童谣》已成为一家三代最欢快的时光。

“在方言教学课本中,蛮话童谣最受学生欢迎。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制作成绘本小册子,可以随时翻阅与念诵,爱不释手。”郑莉莉表示,培养孩子热爱方言,最有趣的教材是童谣。童谣的本色源于生活而反映生活,在口头吟诵传承的同时,也在促进他们了解童谣背后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让蛮话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学讲蛮话,说起来简单,但落实起来并不容易。教学首先要有教材,由谁来编写蛮话方言教学课本?

“我们非常支持蛮话方言进课堂,多元拓展蛮话传播阵地。”颜逸昌透露,今年在复旦举行的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就成立了蛮话方言教学课本学术顾问团,聘请赵日新、陶寰、李旭平、聂志平、徐丽丽五位语言学专业教授担任顾问。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蛮话,当地也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在苍南博物馆开设方言文化馆、童谣馆,并围绕传承蛮话文化等内容拍摄微短剧,让更多人了解蛮话文化。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还计划与高校合作,运用AI语音技术建立蛮话智能语料库,开发方言学习APP等内容。

苍南对蛮话保护和传承的做法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赵日新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抢救方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当前,应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蛮话的活化保存。比如,可建立多模态的动态蛮话语料研究库,让蛮话进校园,在高校培养方言研究人才等。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